结构性价格上涨面临长期压力
2007年11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马婧妤
“虽然近期难以爆发全面通胀,但通胀风险正日益加剧,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面临结构性价格调整和持续的价格上涨压力。”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07-2008)”上,经济快速增长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仍是专家谈论的焦点,尽管视角不同,但出席专家基本对上述观点上达成了共识。
根据统计局相关数据,今年以来,我国CPI在食品类、居住类价格上涨的带动下逐月攀升,从1月的2.2%上升至8月和10月的6.5%,3%的“警戒线”早在半年多前就被悄然打破。与此同时,全国零售价格指数也由1月的1.8%增长到10月的5.1%,持续上涨的CPI俨然成为政界、学界,乃至普通居民广泛关注的话题。
经研所分析报告也提出,结构性价格上涨是农产品、原材料、能源等的相对价格调整,是我国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核心要点,既有必然性也有必要性。而在未来一个时期,报告认为由于食品类价格和农产品价格仍将在高位运行;能源价格改革、国际能源价格持续攀升的压力依然存在;工资形成机制的改革将加速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深化,房产市场走热;节能减排等战略任务大幅度将提高一批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成本等原因,结构性价格攀升现象仍将存在。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上述看法表示了赞同,“在结构性调整过程中,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的进程当中,价格的结构性变化恐怕应该是常态。”他认为,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产品的价格将在未来处于上升态势,而工业价格的走势相较而言则会持续下跌。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辜胜阻认为,食品和居住类价格的上涨,对65%的城镇中低收入人群来讲影响很大,考虑到基础物资成本上升、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增加等因素,目前CPI指标仍然运行在比较危险的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