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编辑室主任
或许注意的人不多,在今年夏季的北京、上海少数商场货架上,出现了日本的“天价大米”:2公斤一袋的大米居然卖到198元,也就是1公斤要99元,这是中国大米价格的20倍以上。虽然日本大米口感确实不错,但这样的价格显然离谱。幸运的是中国就是有一个不贵不买的高消费群体,这些大米居然还销路不错。这批首次在中国市场试销的日本大米虽然才24吨,对日本每年剩余的几十万吨大米来说是杯水车薪,但尽管如此,日本农业部门的负责人仍对此感到欢欣鼓舞,因为经过艰苦努力,他们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外销市场。日本大米是极为缺乏竞争力的,通常在国外根本卖不动。所以,即便此举只具有有限的象征意义,可对日本农业部门和农民来说,仍深感欣慰。
从1955年以来,除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曾短暂下野以外,自民党始终是日本的执政党。在实行民主选举和多党制的日本,多年来自民党之所以能稳如泰山地执掌政权,正与它得到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有密切关系。为了确保这一票仓,自民党的农业政策也极为简单:坚决反对开放大米等农产品的市场。尽管如今早已是全球化的时代,各种生产因素都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但日本却以不变应万变,因而显得非常“另类”。
日本地少人多,其地表以山地为主,适合耕作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且零散分布,面积都极为狭小,很难适合大型农业机械耕作。由于狭小分散,日本的农业就根本无法体现出规模效益。再加上日本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多是老头老太(65岁以上占32%),既没有体力,又缺乏新知识,所以其生产成本自然是居高不下。以至日本的大米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是国际市场的10倍以上。由于日本的农业生产效率过于低下,也拖累了日本整体的生产率在发达国家中始终处于很靠后的水平。如果不是自民党推行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的政策,只要国门一开,日本的农业便顷刻瓦解。
但由于日本的农产品太缺乏竞争力,即便政府竭尽全力予以保护,这些年日本的农产品自给率仍一路走低。1965年还维持在73%的水平,如今已降低到40%,是西方主要国家中最低的。在日本看来,这一趋势非常可怕。虽然目前还可以自由地进口农产品,但毕竟民以食为天,一个1亿多人口的大国,将粮袋子完全放在农产品出口国,一旦有个风吹草动,谁能确保粮食能够始终得以稳定供应?考虑到全球的人口在继续增长,而各国的耕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再加上全球变暖造成的越来越多的灾害性气候,今后的粮食供应肯定会偏紧,为此日本已确立了在2015年将粮食自给率提高到45%的目标。
尽管战后日本的农业人口持续减少(目前仅为4%左右),农业的产值如今也就占到GDP的1%左右,但农业却仍然是自民党的“命根子”,所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就成为自民党所有政策的出发点。近年来各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做法非常流行,日本也非常希望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为其庞大的工业产品创造更有利的外销条件。但自由贸易区是全方位的,也就是不能只是开放工业产品而关闭农产品市场。这就触及到日本的“死穴”了。为此日本这些年来绞尽脑汁,寻找自由贸易区的伙伴。首先与日本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的是新加坡,这是很自然的选择。因为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几乎没有农业可言,能够出口的“农产品”就是兰花和热带鱼之类,这对日本来说是最能接受的。尽管日本目前每年都大量进口美国的小麦、大豆等农产品,但日本却无意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区协议。中国这些年也有大量蔬菜和水产品销往日本,但日本却不断通过提高各类技术标准来挡架。至于自由贸易区问题,早在朱镕基任总理时期,中国就向日本提出过这一建议,但当时的小泉却根本不接茬。对中、美这样的农业大国,日本在可见的未来是根本不可能考虑签署什么自由贸易区协议的。
不仅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非常保守,在WTO的多哈回合谈判问题上,日本也同样显得很消极。今年7月中旬在谈判休会前拉米总干事提出了一个消除分歧的方案,希望各国能在复会前认真考虑。本来作为外交辞令,至少得对总干事的努力表示一下“敬意”吧,但惟有日本人做得出,当场就回绝:“这一方案对日本来说过于苛刻,日本无法接受”。在许多国家看来,日本就是导致多哈回合谈判失败的罪魁祸首。但即便如此,日本政府也无意改弦易辙,因为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它就根本无法维持执政党地位。自民党与农民的“二人转”究竟要唱到什么时候,我们只能骑驴看唱本,走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