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专版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信息披露
  • 9:时事·国内
  • 10:信息披露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热点透析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广告
  • B7:产业·公司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焦点
    “两个防止”成为首要任务 明年宏观调控基调明确
    专家展望
    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明年财政政策或将更有作为
    防过热防通胀
    作为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上接封一)
    社会财富结构调整需引起重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家展望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2007年1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

      政策层面需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事情,第一,宏观调控始终要把防止通货膨胀作为重点,使老百姓的收入长期保值增值;第二,汇率政策应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中取得平衡,汇率的大起大落实际上是外部资本对我国老百姓财富的剪羊毛,要使老百姓的收入稳定增长就要保持汇率政策有效的稳定和灵活性相结合。第三个政策的要点就是要保持资产价格的稳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

      宏观经济政策只是在短期内在给定的体制下调整总供求和变量关系的政策,而另一类属于制度、结构的长期变量,也只能在逐步的时间过程中得到改革。我国经济中目前的深层次不均衡问题都是长期变量的问题,比如财税体制问题,我国现在的消费水平低,储蓄水平高,原因不是因为居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的比重太小正在下降,企业可支配收入,政府可支配收入正在提高,特别是企业,企业在储蓄当中比重很大。这就涉及到了财税体制的问题,国有企业分红问题,资源开采问题,资源调整的价格问题,另外还有个人所得税的高低问题。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都重要,但是当务之急是要实行新一论的财税体制改革。

      中信建投期货研究发展部祝强:

      从当前的政策取向判断,通过加息、窗口指导和信贷指引以及其它措施来抑制投资和通胀将是未来货币政策的重点;而汇率政策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当前构成通胀压力的因素判断,汇率的调整将有利于抑制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中原证券研究所研究员何卫江:

      我们不能奢望流动性过剩及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在央行调控的环节上得到解决,根除的唯一出路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一时期内,央行创造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也只能通过被动实施数量和价格型货币工具来实现。 展望明年,央行仍然被动使用数量和价格工具应对流动性过剩,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是主要的抑制流动性工具。创历史新高13.5%的准备金率将对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保持压力,这也注定了来年的准备金率使用空间有限,大概2-3次上调1%-1.5%(不排除差别准备金率)。同时配以央票和特别国债等吸收流动性,汇率和利率工具协调配合治理流动性。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元春教授:

      撬动中国宏观经济的核心工具是真实利率而不是流动性。真实利率对中国消费、投资、名义总需求、货币流通速度以及资本价格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名义利率调整的滞后不仅影响了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工具收缩流动性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由于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经济过热的风险,而与整体货币政策操作方向背道而驰。保证真实利率的稳定与升值组合式调整不仅有助于消除过热,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走出资产收益虚高与升值的不良循环。

      (本报记者 薛黎 何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