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股新的创业板热潮正在亚洲兴起。继日本之后,新加坡也在本周宣布了雄心勃勃的创业板新方案。新加坡交易所26日高调宣布,明年第一季度,旗下的二板市场(SESDAQ,自动报价市场)将转型为门槛更低、主要面向亚洲快速成长企业的“凯利板”(Catalist),后者将参照伦敦AIM市场的模式,实行由保荐人负责的上市监管制度,有望大大降低上市门槛及缩短上市进程。
完成上市仅需六周
凯利板并非一个新设的板块,而是基于新交所现有的二板市场。新交所执行副总裁黄良颍对记者表示,凯利板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实行保荐人负责制,即交易所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权“下放”给经过严格筛选的保荐人,后者将自行决定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上市资格,而公司在完成上市后依然必须聘用保荐人。
新交所首席执行官谢福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凯利板独树一帜的模式为成长型公司提供了“更便捷和更及时的”融资平台。在新制度下,企业完成上市的时间周期将缩短至5到6周,而在现在的二板市场这一周期为12到17周。此外,上市成本也大幅下降。首次上市的最低费用为3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5万元),最高10万新元。后续维持上市的年费约在1.5万新元到5万新元之间。
按计划,新板的相关市场规则将从12月17日起正式生效,现行二板市场也将同时改名为凯利板。明年第一季度,新交所将公布第一批通过审批的保荐人名单,并开始接受IPO申请。
除了上市申请无需经过交易所审核的便利之外,企业在凯利板上市还可以享受其他优厚条件。比如,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没有任何财务准入门槛,没有具体的资本规模限制;拟上市公需发布招股说明书,而只用在新交所网站刊登招股文件;在凯利板上市的公司在再融资和进行重大资产收购时,无需征得股东批准。
根据新交所的方案,已在二板市场挂牌的公司,将有至少两年时间的“缓冲期”去寻找能为其提供持续监管的合适保荐人,在此期间,交易所将减免有关的上市费用,直至这些公司开始执行“凯利板”的制度。
希望与中国“互补”
对于中国也在积极准备创业板的事实,新交所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推凯利板是出于长远战略考虑,而在时机上并没有刻意选择。
黄良颍表示,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有上市融资的需求,仅靠内地和香港交易所未必能满足如此庞大的需求,新交所希望在吸引中国公司上市方面发挥“互补效应”。
对新交所来说,拓展中国业务又有了一个新的便利。就在上周,新交所宣布已在“原则上”获准在中国设立代表处。新交所高级执行副总裁颜少安表示,此举将提升新交所在中国的影响力,增进与中国政府部门及在新交所上市企业的合作关系。
黄良颍本周在与中国媒体的闭门访谈中表示,中国一直是新交所非常重要的一个市场,但并非唯一的市场,印度、印尼和越南等其他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也是很有潜力的市场。
“我们对中国的关注还是很多,中国经济增长非常快,并且还有望继续保持。”黄良颍说,不过他也表示,新交所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从长远来看,不能只依赖一个市场。“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板块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亚洲新兴企业前来上市。”
不过,至少在眼下,中国企业在新交所的“海外军团”中仍扮演了领头羊的角色。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目前共有136家,其中二板有16家,而在新交所上市的所有外国公司也不过270多家。据新加坡方面介绍,今年新交所新增的中国上市公司预计有近30家,与去年基本持平。
■新闻观察
新交所欲打造“亚洲门户”
⊙本报记者 朱周良 新加坡报道
在推出新二板同时,新交所还借机着力宣传其“亚洲门户”战略,目标直指整个亚洲新兴市场,这一点也与东证所前不久推出“亚洲创业板”的意图不谋而合。东证所上月宣布,将仿照伦敦AIM市场的模式在东京开设一个面向亚洲初创企业的市场,预计在明年底正式投入运营。
为了宣传凯利板及其亚洲门户战略,新交所可谓煞费苦心。新交所的企业传讯部门一一邀请了来自中国大陆、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以及中国台北等地的媒体记者亲赴新加坡,并安排了几乎一整天的宣传活动,甚至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记者分别安排专场提问。而在26日晚,新交所还在其总部举行了隆重的鸡尾酒会,广邀商界名流、各国使节和全球媒体共同出席新二板名称揭晓的仪式。
新交所主管上市业务的副总裁黄良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新交所的二板市场成立20年来,其运作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经济形势的发展,随着亚洲新兴经济快速发展,高成长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此也带来了资本市场新的机会,凯利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炉的。
“凯利板将以亚洲为中心,主要但不仅仅服务于亚洲的企业和投资者。我们同样吸纳亚洲以外的企业,也欢迎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新交所主席比莱在发布会上说,“这也与新交所在全球市场中所扮演的亚洲门户的地位相一致。”
与二板的“亚洲战略”相对照,新交所主板的“国际化”倾向也愈加明显。据新交所CEO谢福华透露,截至今年6月的一年中,新交所主板新增上市公司中有70%是外国企业,而所有已上市公司中外国公司所占的比例也已超过30%。仅从这一点看,新交所似乎越来越接近谢福华所说的成为“国际企业上市的亚洲平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