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7 年 11 月 30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多层次政策搭配逐步深化的预兆
    从特许权到特权
    姜俊贤:下一个杜厦?
    华为无奈 “压强”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华为无奈 “压强”何
    2007年11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王育琨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

      华为保持高速增长的核心,是保持一种自市场传导过来的强压。这种压力通过收入指标一层层分解到每一个人,使得不管是市场销售,还是科技研发,抑或是生产供应服务,到处都是不竭的压力,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比如,客户要求定制一个产品,30天交货。市场经理对产品线经理说,这个东西你给我25天做出来;产品线经理对研究开发项目经理说,这个东西你给我20天做出来;项目经理对干活的人说,这个东西你必须15天给我做出来。市场线压力传递机制就这样放大了压强。

      有人评论,华为实行的是高科技泰勒制。华为的IPD研究开发系统,将你做的所有东西固化在系统里面,你的计算机外部接口都是封死的。所有做的东西,你完全带不走,而且别人马上可以在你的基础上接着做。个人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螺丝钉。本来中国员工就没有谈判地位,这样一来简直说话地位都没有了。泰勒制在一个老板、管理者与劳动者GAME 平衡时,是科学;在老板、管理者与劳动者GAME无法平衡时,就会带来一系列恶劣的果实。

      可压强却是华为强盛之本,尽管与我国富裕起来的小康社会温润而宽松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反差。独生子女一代逐步成为我国就业主力,而80一代(包含以及70年代末)自小生长的环境就是压力逐渐减弱的、无忧无虑的。企业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激烈冲突,往往会造成扭曲的人格。一次在新员工座谈会上,新员工问:“任总裁您对我们新员工最想说的是什么?”任正非回答:“自我批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个踏踏实实的人。”可是,脱胎换骨谈何容易!这不是一个企业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今年7月,年仅26岁的华为实习员工张锐自杀了,把华为又推上了风口浪尖。张锐的悲剧,有其个性化起因,也是今天这个社会的写照。中国独生子女一代,无论是富裕人家还是贫苦人家,都毫无例外地不让独生子女受半点委屈,让他们从小就脱离社会,就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圈子里通过依赖获得幸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好得过头了,他们的父母和蔼可亲而且提供一切需要。但孩子太过依赖,独立性较差。一遇挫折,不知拐弯。可是,社会又是一个越来越具竞争性的社会,丛林规律无时无刻不起着作用。一旦压力当头,他们就乱了分寸。而在华为更是优秀人才扎堆,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由此传导出来的气氛往往会使一些意志薄弱者患上抑郁症。

      任正非自己也曾经是抑郁症患者。华为不断地有员工自杀与自残,而且员工中患忧郁症、焦虑症的不断增多,令任正非十分担心。还在张锐自杀前,他就曾给党委委员写信,专门谈及员工的抑郁症问题。

      任正非以自己为例,开出了走出抑郁症困扰的药方。他在给员工的信中说,企业不能只是给高效率的员工高薪就可以撒手不管其它的事情了,还必须创造条件,让员工从身心上解放自己。

      任正非看到华为员工钱多了,却不知怎么花钱,有些甚至成了守财奴。他断言,丰厚的薪酬如果不能带来优裕、高雅的生活,也就没有了意义。钱多不是使我们精神自闭、自锁,而是应改去创造条件,去多追求一点精神享受,丰富自己的人生。公司当然可以在引导员工懂得高雅的文化与生活,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上出点力,但是归根结底,每个人都要懂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人生是美好的,美好并非洁白无暇。每一种美都有残缺,残缺美才是生动的美。人生苦短,不必自己折磨自己。任何处境都不可以对生活失去信心。

      差距让人攀比,弱点添加忧虑。任正非说,他正是接受自己身上那些难以克服的弱点,集中优势发挥自己的优势,才使他成为华为的CEO。因为,克服缺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远远大于强化优点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只有建立自信,才会更加开放与合作,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为一个曾经的抑郁症患者,任正非的感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英国心理医生特罗茜·罗尔说:“抑郁症是我们为自己构筑的心灵牢狱,而且正因为是我们自己构筑的,所以我们就有能力用自己的双手打开枷锁把自己解放出来。”

      从抑郁症中走出来的任正非,深谙这个道理。一个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平庸之辈,永远不会陷入抑郁。每个人幼年时的生活环境或特殊事件,都会在当事人的精神层面留下难以改变的痕迹,成为左右他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成为金钱的奴隶、自闭、自锁的人,与金钱的多少无关,关键是改变对金钱的认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上去简单明了,却正是任正非走出抑郁的药方。

      为了华为的员工,任正非不惜承认自己也是个抑郁症患者,可谓大智大勇。那封信蕴涵着他对员工深切的爱。但是,人们也在从中读出了一些无奈。任正非甚至重复着都不能说服自己的一些老生常谈,华为树起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杆,可是奈何不了“压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