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琳
近日,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分院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公共艺术在张江”高端主题演讲,对“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主题活动进行了一次明朗化和阶段性的总结及描绘。张江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场张江组织委员会执行主任刘小龙、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2007现场张江”策划人皮力、著名国际策展人桦林·布尔斯(Waling Boers)、著名建筑师马岩松以及英国公共艺术家安吉拉·布洛克(Angela Bulloch)都是此次演讲的重要发言人。
“2007现场张江:诗意的停·流” 是张江高科技园区自2006年圣诞节开始启动的“现场张江”大型公共艺术系列活动以来的第一个主题项目。该主题于2007年8月正式推出,邀请中国著名艺术策划者皮力做此次主题的策展人。“2007现场张江”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告诉记者,首批公共艺术作品将于2008年5月之前全部到园区,届时所有张江人将看到张江一种新的面貌,此次投资花费巨大。
2007年“公共艺术在张江”策划人皮力告诉记者,由于其特殊性,张江人都是因工作匆匆来而匆匆去。因为经济发展太快,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想、去体会环境中的一切。因此,取名“诗意的停·流”就是希望以后张江人会停下来,歇一歇,看一看,领略生活、领略艺术。
皮力介绍,这次公共艺术设计主要注重4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给什么人看;第二,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持久性、安全性和实现性;第三,公共艺术不只是摆在公共空间之中的艺术,而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第四,注重功能性。基于这样的概念,皮力完全采用“家居式”理念,让公众在公共空间有家居生活的感觉。皮力说:“这种概念西方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有了,但是在中国还是很新的。”
据悉,目前所有方案已经出台,共邀请了11位艺术家,如马岩松的《绿地座子》、刘炜的《童话门》、施慧的《凉亭》、孙良的《儿童滑梯——变形的可口可乐》,杨旭的荷花瓣形《车站》,还有著名多媒体艺术家和实验音乐家丰江舟的《八音盒》以及徐冰的新英文书法《艺术为人民服务》等等令人期待的艺术作品。除了个别设计还在商讨中之外,其余方案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从明年1月开始逐步进驻张江的艺术公园,明年5月之前就可完成。
皮力告诉记者,在这里,公共艺术不是城市雕塑的概念、也不是丰功伟绩,更没有理想或虚拟出来的革命意义;而是一种能真正贴近、能溶解于人们生活之中的艺术作品,它们是微观的,是不需要被仰视的;它们也不要求所有人喜欢,它们只希望被某一类人热爱;它们也不再仅仅是物理化的实体,而是采用了多种媒介,如声、光、电等等;同时这些作品也不再只是美的功能,而是在制造思想。
李旭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高科技开发区与文化品位的结合,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整个张江园区都在进行外部环境的完善工作,“2007现场张江”的系列公共艺术作品一旦完工,张江人、上海人就会在近20000多平方米的张江艺术乐园绿地上领略科技与艺术的真正融合。这样的活动是持续性的、长久的,2010年将形成张江自己的艺术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