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银行希望大力发放绿色贷款;一边是受制于现行规定,银行的这部分贷款被统计进“两高一资”行业,额度受到严格限制。银行的绿色贷款面临着无法大规模发展的窘境。
此前,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到2010年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型指标。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计算,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10000亿人民币的投资。如此数量巨大的投资如果缺少银行的融资,将难以实现。可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在中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
但另一方面,由于能耗项目的改造多存在于“两高一资”行业,因为越是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的行业就越需要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和使用可再生资源。
而银监会在统计贷款投向时并没有专门的能效行业,银行发放的绿色贷款往往被统计进了“两高一资”行业。此前银监会曾下发文件,要求不断调整和压缩“两高”企业的贷款。
对此,兴业银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朱力勇曾在2007“节能中国”高层论坛上建议,希望央行在制定窗口指导规模时为能效贷款开绿灯,对商业银行发放的能效贷款不计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能效贷款,帮助国家实现节能目标。
银行从事能效贷款业务的人员也表示,如果相关部门能够在行业的划分上更具体一点,把能效行业单独划分出来,更能促进能效贷款工作的开展。
对于这个问题,银监会方面的担心是,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而贷款申请企业又多是“两高一资”企业,无法判定银行贷款的资金是否运用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去。如果资金被挪用到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中去,放开能效贷款的规模可能适得其反。
北京银行银行分销部副总经理徐毛毛对此表示,这个项目本身有一些具体的措施来防止资金被挪用。据悉,每个申请项目都需要提交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而且贷款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和贷款用途要经过IFC方面的认可,银行进行事先判断并根据与IFC的约定,严格执行贷后监管,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