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资源日趋紧张,是全球发展面对的共同难题,中国无法独善其身。在这样的大势下,如何尽快转变生产和发展方式、生活和消费方式,日益成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李柯勇 安蓓 马勇 明金维
现状 “廉价石油”时代一去不返
关于油价上涨的背景和原因,观察家们谈得很多。虽然分析角度各异,但结论大致相同:高油价时代已经来临,“廉价石油”时代一去不返。
有人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今年油价上涨的“元凶”。国际原油交易以美元计价。一方面,9月以来,美联储两次降息,直接推动了油价上涨。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元持续疲软,使得油价相对于持有其他货币的投资者变得更为“便宜”,从而提升了原油期货的吸引力,推动了油价上涨。
还有分析认为,另一个原因是全球石油供需状况的变化及其对市场预期的影响。德国能源观察机构10月发表调查报告称,全球原油产量已在去年达到峰值,预计此后将以每年7%的幅度下降。而原油需求量仍在继续增长,供不应求的判断引发了市场的紧张情绪。
石油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历来与国际政治时局也息息相关。中东局势依然不稳,伊朗核问题前景仍不明朗,伊拉克与土耳其之间的争端尚未解决。世界石油主要产地的局势动荡,加剧了人们对原油供给的忧虑。
观察家们还指出,大量资金进入油市特别是对石油期货的炒作,对油价的短期走势产生决定性作用。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晓晞说,供需紧张、产油地区不稳定及突发自然灾害等,与其说是刺激油价上涨的直接因素,倒不如说是国际投机商的炒作题材。全球石油市场的投机性交易已占到了三分之二,对油价必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既然存在大量炒作,油价就不可能永远上涨,到了高点应有所回落。但一个无法“回落”的趋势是: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曹晓晞说,全球原油储量的一半已被开采,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仅够全世界消费四五十年。在此期间,能否研制出替代能源,目前还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撇开短期的涨跌不谈,世界油价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呈上涨趋势,到2001年以后涨势加速,大的背景是全球性的能源紧张。可以说,这次油价上涨,与上世纪70年代由国际政治局势动荡造成的两次石油危机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影响也将更加深远。世界进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高价能源时期。”
影响 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冲击更大
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油价上涨并不会影响我国经济总体的平稳增长。然而,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50%的进口国,我国经济日益承受国际油价的压力,这是不争的事实。
最直接的影响是进口支付的增加。据有关测算,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88亿美元外汇。
国家发改委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石油是基础能源,国际油价的上涨会推动工业品出厂价格走高,尽管这种影响目前尚未反映到消费层面,但考虑到工业品领域价格的滞后性和长周期特点,从长期看,油价持续上涨可能增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分析人士注意到,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并没有随着能源涨价而升高,因此部分国内出口企业处境艰难,甚至是“赔本赚吆喝”,这与上世纪世界能源危机期间西方一些企业的困境相似。
新华社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认为,虽然高油价会影响所有石油进口国,但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要比发达国家更大。由于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石油消费量下降、能源利用率提高以及通胀因素,发达国家有能力消化油价上涨的冲击。对俄罗斯及中东、非洲一些产油国来说,油价上涨则是利好因素,有关机构已经调高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测。
“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问题则比较严重。”李长久说,“一是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相对滞后,服务业不够发达,更多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推动经济增长,单位产值的耗油量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二是他们创新能力较弱,新能源和可替代能源发展比较慢,缺乏石油替代品。三是节能技术开发比较落后。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减少消费来应对油价上涨。”
这意味着,能否积极应对高油价带来的压力和风险,有效改善其脆弱或劣势地位,对非产油国发展中国家,是一大严峻挑战。
思考 中国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11月23日,就在国际油价进逼百美元大关后的第三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有关部委关于节能考评实施方案的一组文件。从明年起,地方省级官员如果节能成绩“不及格”,将面临问责和“一票否决”。
目前,我国对国际石油定价尚缺乏话语权。无论怎样看,我国都不能不把高油价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性现实前提之一。
“根本性的措施当然是调整产业结构。”冯飞说,1973年的世界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打击很大,当时的日本以建立在低油价基础上的钢铁、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日本于是调整产业结构,开始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组装业以及微电子行业。其成功经验,对我国有借鉴意义。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是积极寻找和发展新能源,目前大的汽车制造国几乎都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们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都与石油危机冲击后的战略调整有关。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可能标志着我国经济发生根本性转变的一个契机。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今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举措。上半年,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下半年,国家发改委先后出台了天然气、煤炭产业政策,以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使用结构。从12月1日起,我国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限制或禁止高污染、高能耗、消耗资源性外资项目准入,同时进一步鼓励外资进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产业。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不久前表示,今年是节能减排政策组合出台的关键年,中央财政共安排235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无疑,2007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一年,其对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远影响,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措施 利用价格杠杆抑制能源消费
对于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来说,调整产业结构绝非一日之功。石油替代能源技术的全面产业化,还需要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冯飞说:“我们不能把宝全都押在未来,还要‘用近水解近渴’。”
他说,一个比较可行的措施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提高传统内燃机汽车的燃油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显著节能效果。比如推广柴油车,其节油效率要比汽油车高25%到30%。“以前人们管柴油车叫‘墨斗鱼’,冒黑烟,高噪音。而新的柴油技术已经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目前欧洲轿车柴油化趋势非常明显,在新注册的轿车当中约占50%。”
更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的节能意识。11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和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切实做好公务用车节能减排工作,带头使用小排量、经济环保、手挡变速的汽车,原则上不配备越野车。专家预测,在当前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的双重压力下,国家可能出台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小排量汽车的发展。
曹晓晞认为,要采取适当措施来抑制能源消费,让普通消费者切身体验到能源稀缺的紧迫形势。“最有效的措施不是行政命令,而是价格。现在消费领域的能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而消费量过大,反过来又拉高了能源价格,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冯飞认为,成品油价格偏低,不是“价”的问题,而是“税”的问题。我国还没有开征燃油税,而在欧洲很多国家,税占到油价的百分之七八十。
“当然,油价提高不能一步到位,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特别是要照顾一些困难或特殊群体的利益,比如使用农用车的农民。”他说,“可以运用财政手段,对抗风险能力弱的群体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进行定向补贴。”他还建议,在不提高总体税率的前提下,调整汽车消费税征管方式,向社会传达更加明显和强烈的节能政策信号。
专家们认为,进入高油价时代,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将相应发生变化,这是一个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