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专版
  • 3:焦点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要闻
  • 7:观点·评论
  • 8:信息披露
  • 9:信息披露
  • 10:时事·海外
  • 11:信息披露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广告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7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金融
    信贷总量节奏双控 银行寻应对之招
    数量型调控手段明年或更受青睐
    工行达成首笔
    人民币远期利率协议交易
    高盛:贷款限额预计在年底前设定
    李若谷:加快推进
    进出口银行战略转型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数量型调控手段明年或更受青睐
    2007年12月0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秦媛娜

      

      实施十年之久的货币政策首次从稳健转为从紧,市场纷纷猜测未来货币政策可能发生的变化,但是市场人士认为,在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之后,通过加息并不能起到理想的作用,因此数量型工具仍然可能是首选项。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明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10年之后首次变化。由于在食品价格的领涨下,下半年CPI增速不断走高,投资数据也始终保持高位,因此市场对于加息的预期较为强烈。

      但是申银万国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梁福涛指出,本次会议虽然指出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也强调了要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从过去加息的效果来看,其对信贷的调控作用有限,反而数量型工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中信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分析师杨辉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表示,“货币政策要从‘适度从紧’到‘从紧’要紧些什么,包括提高准备金率、发行特别国债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在内的数量化工具和窗口指导政策比利率工具更加有效。”

      他认为,当前贷款利率、中长期存款利率与年通胀率相比,基本实现了正利率,唯一处于负利率的是短期存款利率,从这个角度来看,要解决当前的负利率矛盾,主要应该提高短期存款利率,对中长期存款利率似乎可以保持较为平稳的水平。

      另一方面,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林朝晖也指出,由于美国降息对国内加息产生了牵制作用,再次成为加息将被排在数量型工具之后的理由。他认为,除准备金率工具操作以外,常规公开市场操作、定向央票发行、基于特别国债的正回购以及直接卖断特别国债等都有望成为央行的对冲工具,此外包括特种存款、货币互换等也都存在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