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数据
  • D4:产权信息
  • D5:环球财讯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1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任何情况下对外开放
    都须“以我为主”
    货币从紧 银行资金会更加钟爱股市
    谨防货币紧缩措施被负利率化解
    开放结构性融资基金比创业板更急迫
    楼市调控督察中立
    才能及时纠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从紧 银行资金会更加钟爱股市
    2007年12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叶檀
      漫画 刘道伟
      ⊙叶檀

      

      央行将于12月25日实施上调存款准备金到14.5%,这一政策被视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声回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从紧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市场皆知的信贷紧缩。

      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资金主要会去哪里?投资市场。金融机构与股市牢牢粘结在一起,今后将更加密不可分。货币从紧政策是企业的痛苦,却很有可能是资本市场的福音。

      银行不能公开顶风作案,但有利润与考核的压力,还有投资者的增值诉求,原本追逐存贷利差在年初大放贷款的银行资金遭遇急刹车,势必会匆匆忙忙寻觅另一条生财之路,以维持银行利润不失。在行政性的贷款控制、银行的利润诉求与考核体系之间,确实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这是银行通过各种手段“合理规避”监管的市场基础。

      到现在为止,央行收走的流动性基本与今年因为外汇占款而发放的基础货币相等,银行手中的现金头寸并未减少。尤其对于拨备充足的上市银行,其现金流并不随存款准备金率的上升一起紧缩。银行信贷收缩,资金可能会加速流入同业拆借市场,转而进入股市。

      因此,银行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在新环境下寻找到生存之道,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目前已现端倪的有,绕开贷款的名义以行贷款之实,设立贷款基金信托计划;银企联合直接成为项目公司的股东,小心翼翼地绕开贷款这一名义,大银行与大企业、城市商业银行与本地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之间互相持股本不罕见,如今更是如日本楼市泡沫破灭之前一样,遍地开花。

      更多的银行资金会像吃了兴奋剂一般奔赴股市。监管层虽然一直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以防止连锁金融风险。但这一严重疾患始终未能治愈,最好也不过是稍有收敛。自有股市以来,除非股市低迷到毫无吸引力,银行资金入市就没有停止过。

      原因是股市利润丰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资金游猎于股市,从牛市刚开始时的信贷炒股到如今寻找一级市场的无风险收益。每到大盘股的打新时期,动辄冻结两万亿三万亿的资金,在短期内资金骤然吃紧,资金如此大规模地急剧搬家套利,也算是古今中外资本史上的奇观,尤其在没有融资融券、资金杠杆作用几乎为零的前提下,这样的自觉行动几乎就是为市场成本收益理论吹响的冲锋号角,也是新股发行机制存在严重不公的形象说明。

      银行设计出层出不穷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向储户兼投资者推销,但银行主要扮演的角色是资金出借者的角色,信托、保险、证券公司这些打新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力军们则成为主要借入者。通过短期拆出资金,银行在两周可以获得5%一7%的收益,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利率。毫不奇怪,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利率走势图与大盘股申购冻结期惊人地吻合。

      在9月至11月的3个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走势图上,每个月都会有一天的7天期拆借利率突然飙升至当月的最高点,如9月25日、10月26日、11月21日,这3天分别为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A股的网上申购日。三只新股冻结的资金量一个比一个多,分别达到创记录的2.67万亿元、3.37万亿元和3.383万亿元。这说明有无数的资金参加新股赶海的统一行动,而其中出大资收大利的就是银行。

      对银行来说,这样的选择倒也理性,不能想象一家市场化的银行舍得放着如此一本万利的生意不做。除非打新股不再是无风险收益的风水宝地,失去收益,银行自然兴趣索然。顺应市场人士呼吁,改变新股发行机制,使之更为公平,是给金融机构去打新股邪火的治本之道。

      对于监管者而言,监管逐笔拆借资金用途本就难于上青天,更含糊的是,打新股是否等于监管层所说的“炒股”也没有定论,在这条密封的利益链条中,券商、保险公司等机构与银行显然是同一条战壕中的战友,变通的手法可谓层出不穷。

      从信贷到股市,在货币流动性绝对过剩的情况下,市场总会有各种办法来为贷币找到出路,这也许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也绝非政策初衷,却能以最便捷的办法得到最多利润。当行政的刚性手段遭遇到市场主体的柔性抵抗,在大多数时间会被化骨绵掌在不经意间化解,这也是监管之难的重要原因——与市场本性相逆。

      (作者系每日经济新闻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