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瀚如将其策划的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描述为“日常奇迹”,不管他是从哪个层面来阐发自己的学术建构,但作为参展艺术家之一的尹秀珍,的确是一个善于从日常生活体验和感触中发掘并探索艺术真谛的优秀艺术家。就像她用日常家用材料制造的作品电视塔“军械库”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与反思一样,尹秀珍用她特有的“尹式方法论”在当代艺术维度中自由游弋,或者可以将其艺术的特点概括为:用“生活”震撼艺术。
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科班出身的尹秀珍,在毕业之后她也曾以绘画的方式进行过一段时期的艺术探索,可是很快就放弃了这种传统和常规的艺术表达方式,开始了更为自由的实验装置艺术探索。是什么让她放弃了一种比较顺理成章的艺术模式而选择了一种更加前卫和具有冒险精神的道路呢?从她的简介中我们得知,正是在中国美术界集体亢奋的“85新潮”时期,她进入了美术院校接受教育,而在她毕业的时候又恰逢八九美术大展。由此,尹秀珍开掘了一条她自己喻为“搜尽经历打草稿”的艺术传达道路。
从生活中发掘艺术,传达强烈人文关怀
之所以将尹秀珍的创作归结为用“生活”震撼艺术,那是因为她创作所用的材料、灵感的触发、艺术制作的手法等都来自日常生活。而正是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存在,经过艺术家的智慧组合却变成了一个强大“武器”,一个迫使人们反观生活、反思日常、关注人居和环境以及都市化和全球化问题的激发器。
“因为经常旅行的缘故,我常看着游客们各种手提箱上的信息和标示,感觉每个手提箱就好像是一个家”。正是从这种细腻而颇具生活哲思中引申,尹秀珍创作出她的“可携带的城市”这个系列的作品——用城市居民穿用过的衣物在手提旅行箱中制作出不同城市的模型。使用过的衣物上面有着个人化的情感和历史留存,而用由这些衣物构成的城市模型是将一个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空间转换为了一个由个体化生命和情感构成的有机空间,从而以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对现代都市进行了多层次和深度化的阐释和表达。
尹秀珍还有一个作品叫做“京剧”,这个作品参加过很多的国际大展。据尹秀珍称,这个作品的触发来自北京后海边唱京剧的老人们,那些老人虽然在现实社会中属于边缘群体,但是通过投入的京剧演唱获得了乐趣,并且在观众的鼓掌和赞赏中获得了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很具有中国传统生存之道的形态,实际上是一种传统文化所称颂的生活形态。只不过在如今的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下,无论是这种生活形态还是形态所代表的文化习性和价值观都正在慢慢淡出主流圈,而今艺术家将这种生活形态复原到艺术展示空间中去,实际上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对于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反思,是一种对人性异化的反思。
其实“可携带城市”和“京剧”只是尹秀珍艺术创作系列中的两个个案,而她让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她不是像哲学家那样去跟你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居高临下地灌输些什么奇思妙想,而是用细腻的感受、深度的思考和敏感性去发掘生活中的问题。
双赢的代理机制
尹秀珍作品早年大多是被海外的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其作品第一次被收藏是在1996年。目前来说尹秀珍的作品在中国大陆的合作机构是由冷林主持的北京公社,而她与丈夫宋东合作的作品则是由前波画廊代理,另外她的海外合作机构是德国柏林由亚历山大·奥克斯主持的亚历山大画廊。这些清晰的代理机制保证了商业运作的规范性,从而可以很好地保护藏家的利益,而尹女士也可以以获得的回报来支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和研究。
独特的观察视角和创作方法论,细腻的生活体验和敏感的问题切入意识,再加上多年的专业积淀,尹秀珍用她独有的方式在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征。而正是在早年那些缺少商业支持的岁月中对艺术纯粹热爱的心理驱动和创作积累,这些使尹秀珍得以在当下的市场纷乱中仍得以保持着自己艺术创作的力度和人文感觉,也保持了一种自信和从容。而所有的这些正是一个艺术家在探索和发展路途上需要打包携带的要素,有了这些才是一个艺术家真正获得价值和意义的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