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具备足够多经济学知识的老百姓,通常不会透过媒体上刊登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或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抽象数据来感受通胀压力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许,他们并不知道如何衡量通胀水平或如何计算通胀率,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必需的商品价格变动往往会异常敏感,一种商品的今年价格比去年上涨了多少,当这种价格上涨已演变成一种趋势时,老百姓确实会感受到通胀阴影正伴随他们生活左右。
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家大型超市宣称,该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所出售的大米、食用油等日常生活商品价格要低于目前市价,引致大批闻讯而来的市民蜂拥而入超市,抢购这些商品。今年11月10日,在重庆家乐福发生了市民抢购菜籽油引发的3人命案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其实,当时家乐福只是向每位顾客供应两桶4升装单价为39.9元的菜籽油,这个价格仅比平日便宜11元。
这说明了什么?菜籽油价格确实比去年出现了上涨。当然,还有大米、猪肉、禽蛋、蔬菜等价格也在明显上涨。也许,CPI的统计数据会显示,服装价格、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却下降了。如果我们把CPI所有构成的商品价格变化平均起来计算,可以获得一个简单的数字(CPI同比上涨幅度),但很可能的情况是,涉及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明显超过CPI的上涨幅度。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视。
其实,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一个预算计划,当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超过了他规划中的消费支出(经济学中视为可支配收入)时,去年他可以化多少钱购买的商品(如猪肉)今年却买不到了,或者说要加钱才能买到。此时,通胀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实际影响可能被低估了。但是,老百姓却要适应新的价格体系(或言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已呈普遍上涨趋势),这意味着他们只能增加这部分消费支出。当他们的收入增长不能抵消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时,套用一句经济学术语来讲,当他们的消费支出超过了其预算曲线时,无疑暗示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在下降。
同样,老百姓在生活中也会有预期,当然他们不会像经济学家那样根据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预期未来的通胀率是多少。但是,他们仍会感性地意识到,未来收入增长可能会慢于商品价格的上涨速度,水价和天然气价格等还可能会上涨,涉及到他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必需品价格调整的结果,必然是会逐步增加他们的未来生活负担。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讲,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会让他们感到难受,而价格下降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但他们的感受好坏并不能由他们自己说了算。好在国家已认识到,抑制通胀不仅是一个事关宏观经济的全局性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事关民生的大问题。
也许,不管我们是否承认,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目前日趋明显的通胀压力对他们日常生活的突出影响,并不是一件抽象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
通胀阴影犹如一个幽灵那样,正徘徊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