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广告
  • 9:时事海外
  • 10:路演回放
  • 11:时事·天下
  • 12:路演回放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海外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热点透析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节假日的具体安排
    对经济生活有何影响
    夸大楼市拐点效应易误导调控决策
    谨防个税起征点陷入一两年一修订的困局
    中国市场需要
    大牌分析师
    在股指期货背景下看大股东减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市场需要大牌分析师
    2007年1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曹中铭
      ⊙曹中铭

      

      在美国华尔街,如果分析师在某一个行业内排名第一,那么其将被称为“斧头”。华尔街的“斧头”们因为掌握着话语权,往往能对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分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末,正是那些大牌分析师“吹”起了纳斯达克市场的网络股泡沫,并进而波及到国内股市,华尔街“斧头”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证券市场由于诞生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之分析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还没有产生类似华尔街“斧头”级的大师。虽然去年也曾有过业内分析师的排名活动,但某些分析师却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暗地里纷纷“买票”,无形中导致其价值大打折扣。客观地说,没有一定的积累,要想成为一名“斧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拥有了诸多大牌的“斧头”,一些境外大投行不仅实力超群,而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评级报告甚至能够导致个股股价的涨跌。去年11月23日,某境外大投行发布了题为《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研究报告,称中国银行股的估值已充分考虑到2007年的强劲势头,因此建议持谨慎态度。该报告不仅引起恒指大跌,也导致国内银行股出现小“地震”。大投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强势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猎取利益,常常成为境外大投行的拿手好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几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在汇金公司没有注资以及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前,诸如“资不抵债”、“不具备投资价值”等含有“歧视性”的词语纷纷出现在某些大投行的评级报告中,及至战略投资者成功配售股份之后,其立即“空翻多”,“变脸”的速度亦堪称一绝,似乎国有银行一夜之间就从“黑乌鸦”变成了“金凤凰”。

      此轮牛市中,QFII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后,成功地抄了A股市场的历史大底。然而,今年上半年QFII在一片泡沫声中的减持,并没有阻止牛市行情的脚步。相反,大牛市仍然如火如荼,股指的新高不断,也使QFII处于踏空的尴尬境地。此时,境外大投行罕见地一起集体唱空,并且建议监管部门动用行政资源打压股市,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在股指攀上6000点的高峰后,市场出现调整本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境外投行又一次玩起了集体唱空的把戏。就在上个月,某境外大投行发表报告认为,A股不单呈现全球股市中最大的估值泡沫,且为最大的盈利泡沫。另一国际大投行则发表报告预计,中国A股市场2008年的回报率为负11.3%……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达成QFII额度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的共识,以及临近年底机构建仓的需要,境外投行唱空A股助跌A股的意图不言而喻。

      问题是,既然境外投行大肆唱空A股,为何还要求增加QFII的投资额度?既然A股市场存在泡沫且估值已高,为何QFII还要急于进入?笔者以为,无非都是“利益”两字在作怪。

      境外大投行影响如此巨大,说到底还是国内市场的“软实力”不如人家。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大牌“斧头”。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境外大投行的“影子”。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