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华尔街,如果分析师在某一个行业内排名第一,那么其将被称为“斧头”。华尔街的“斧头”们因为掌握着话语权,往往能对所在行业上市公司的分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上世纪末,正是那些大牌分析师“吹”起了纳斯达克市场的网络股泡沫,并进而波及到国内股市,华尔街“斧头”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证券市场由于诞生的时间相对较晚,加之分析师队伍良莠不齐,目前还没有产生类似华尔街“斧头”级的大师。虽然去年也曾有过业内分析师的排名活动,但某些分析师却出于个人的利益考虑,暗地里纷纷“买票”,无形中导致其价值大打折扣。客观地说,没有一定的积累,要想成为一名“斧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拥有了诸多大牌的“斧头”,一些境外大投行不仅实力超群,而且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较大的影响,其评级报告甚至能够导致个股股价的涨跌。去年11月23日,某境外大投行发布了题为《中国银行股:转向谨慎》的研究报告,称中国银行股的估值已充分考虑到2007年的强劲势头,因此建议持谨慎态度。该报告不仅引起恒指大跌,也导致国内银行股出现小“地震”。大投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强势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来猎取利益,常常成为境外大投行的拿手好戏。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几大国有银行的改制上市。在汇金公司没有注资以及未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前,诸如“资不抵债”、“不具备投资价值”等含有“歧视性”的词语纷纷出现在某些大投行的评级报告中,及至战略投资者成功配售股份之后,其立即“空翻多”,“变脸”的速度亦堪称一绝,似乎国有银行一夜之间就从“黑乌鸦”变成了“金凤凰”。
此轮牛市中,QFII进入国内证券市场后,成功地抄了A股市场的历史大底。然而,今年上半年QFII在一片泡沫声中的减持,并没有阻止牛市行情的脚步。相反,大牛市仍然如火如荼,股指的新高不断,也使QFII处于踏空的尴尬境地。此时,境外大投行罕见地一起集体唱空,并且建议监管部门动用行政资源打压股市,其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在股指攀上6000点的高峰后,市场出现调整本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是,境外投行又一次玩起了集体唱空的把戏。就在上个月,某境外大投行发表报告认为,A股不单呈现全球股市中最大的估值泡沫,且为最大的盈利泡沫。另一国际大投行则发表报告预计,中国A股市场2008年的回报率为负11.3%……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面对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达成QFII额度由100亿美元提高至300亿美元的共识,以及临近年底机构建仓的需要,境外投行唱空A股助跌A股的意图不言而喻。
问题是,既然境外投行大肆唱空A股,为何还要求增加QFII的投资额度?既然A股市场存在泡沫且估值已高,为何QFII还要急于进入?笔者以为,无非都是“利益”两字在作怪。
境外大投行影响如此巨大,说到底还是国内市场的“软实力”不如人家。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需要而且必须有自己的大牌“斧头”。否则,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境外大投行的“影子”。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