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2007,中国楼市十大流行语
    警惕卖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警惕卖拐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柯鹏
      ⊙柯鹏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几千年来,中国人谨尊圣言,向来不重口舌之能。

      我们鼓励讲话沉闷的老实面孔出头,以为这是朴实可靠的“人才”。若出了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人人觉得其非善类,一定要打压下去。于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开始笃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讲话也是四平八稳。“楼市需要调控么?需要,但要因地制宜”;“调控显效了么?基本达到初步目标,但是还要继续深入”;“某某政策会出台么?有关部门正在考虑,目前没有时间表”……

      这样的“圆滑”话语,不一而足。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总有个转折、递进或补充,从不敢把话说透、说明白,这也成了官话的一种基本腔调——无用的真理被重复百遍千遍,却难变出现实的行动和效果来。至于更为具体的统计数据、政策情况、目标进度等涉及精确数字的话题,一概被打上“敏感”印记,基本讨不到个“明朗化”说法。

      同受儒学浸淫,刚刚当选的韩国新一任总统李明博,却给出不同的做法。“政府将向平民新婚夫妇每户义务提供一套83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政府将实现115%的住宅普及率,使韩国进入一户两住宅时代”,明确而又斩钉截铁的表述,怎能不让人向往?

      事实上,自由社会,你放弃话语权,自有人轮番顶上。当下的中国楼市,开发商们不就是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掌控了强势话语权么?动不动就是“楼市出现拐点”;“宏观调控见效”;“楼市要再涨20年”——直接乃至嚣张,让楼市成为“雾里看花”的世界。

      “拐点论”在这些天甚嚣尘上,最早就是一些开发商炒出来的。对楼市走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从不反对,我们也很希望楼市在疯狂后有个理性回调。但是,楼市“拐点”形成需要过程,需要价和量的实质性转变,哪有“说拐就拐”的道理?“拐了、拐了”的叫唤,倒是像极了大忽悠的“卖拐”计,令人莞尔。

      清醒的认识或许是,在中国楼市的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现象难以即刻清除的大背景下,在高房价依旧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大趋势中,房地产宏观调控依旧任重而道远。在这一调控敏感时刻,如果不看清实质,一味大叫“拐点”已到、调控该停,颇有“卖拐”的欺诈嫌疑,需要警惕。

      敏于行、慎于言,当然是不错的。最怕的是,一边慎言而不进,空话套话一大堆,落地的效果看不到;一边则大放厥词、扰乱视听。如此一来,楼市调控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