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几千年来,中国人谨尊圣言,向来不重口舌之能。
我们鼓励讲话沉闷的老实面孔出头,以为这是朴实可靠的“人才”。若出了一个出色的演说家,人人觉得其非善类,一定要打压下去。于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开始笃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讲话也是四平八稳。“楼市需要调控么?需要,但要因地制宜”;“调控显效了么?基本达到初步目标,但是还要继续深入”;“某某政策会出台么?有关部门正在考虑,目前没有时间表”……
这样的“圆滑”话语,不一而足。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总有个转折、递进或补充,从不敢把话说透、说明白,这也成了官话的一种基本腔调——无用的真理被重复百遍千遍,却难变出现实的行动和效果来。至于更为具体的统计数据、政策情况、目标进度等涉及精确数字的话题,一概被打上“敏感”印记,基本讨不到个“明朗化”说法。
同受儒学浸淫,刚刚当选的韩国新一任总统李明博,却给出不同的做法。“政府将向平民新婚夫妇每户义务提供一套83平方米以下的住宅;政府将实现115%的住宅普及率,使韩国进入一户两住宅时代”,明确而又斩钉截铁的表述,怎能不让人向往?
事实上,自由社会,你放弃话语权,自有人轮番顶上。当下的中国楼市,开发商们不就是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掌控了强势话语权么?动不动就是“楼市出现拐点”;“宏观调控见效”;“楼市要再涨20年”——直接乃至嚣张,让楼市成为“雾里看花”的世界。
“拐点论”在这些天甚嚣尘上,最早就是一些开发商炒出来的。对楼市走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从不反对,我们也很希望楼市在疯狂后有个理性回调。但是,楼市“拐点”形成需要过程,需要价和量的实质性转变,哪有“说拐就拐”的道理?“拐了、拐了”的叫唤,倒是像极了大忽悠的“卖拐”计,令人莞尔。
清醒的认识或许是,在中国楼市的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现象难以即刻清除的大背景下,在高房价依旧是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大趋势中,房地产宏观调控依旧任重而道远。在这一调控敏感时刻,如果不看清实质,一味大叫“拐点”已到、调控该停,颇有“卖拐”的欺诈嫌疑,需要警惕。
敏于行、慎于言,当然是不错的。最怕的是,一边慎言而不进,空话套话一大堆,落地的效果看不到;一边则大放厥词、扰乱视听。如此一来,楼市调控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