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看,未来20年中国公司全球化走出去引进来的两种基本形式,在达娃这场官司中都有体现。进入年底,这场官司的走向更引人注目。在美国的诉讼,达能连连得手,10家娃哈哈集团非合资的离岸公司已经被冻,娃哈哈集团美国代理律师因委托人有作假证之嫌而退出;而在中国杭州的仲裁,庭审也已结束,裁决已经出来,当年娃哈哈集团与达能签署的那份商标转让合同无效,娃哈哈商标归属娃哈哈集团。
宗庆后得意了,旋即开出和谈条件:只要达能在全球撤诉,就可重新谈判。达能起初愤怒了。宣誓准备抗诉,并进一步发起对宗庆后的全面诉讼。12月14日,达能集团表示,达能可以中止全球诉讼,只要双方重新回到达能收购非合资公司的谈判中来。世人看到,在所谓的“民族品牌和正义”与“国际商业价值和规则”之争的表层下,实际上是双方深层恐惧的大碰撞。
达能从1987年起在华投资,但是直到1996年与娃哈哈集团成立合资公司,才算真正在中国站住了脚。达娃合资公司对达能贡献了8%的全球份额。如果失去这一块,达能在华投资就不能算成功。正是对娃哈哈的依赖,使达能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达能的这种依赖,产生于其缺乏在中国本土化经营的长期战略和能力的积蓄。
投资中国20年的达能集团,至今却看不出长远的投资战略。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与所有中国合资方都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紧张关系中。众多迹象表明,达能的投资不是出于长期经营的战略考量,而是带有明显掠夺性痕迹。似乎中国市场是作为工具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长期经营的市场存在。中国消费者并不是达能公司刻意要服务的群体。
这样一种经营态度,既造成了达能的恐惧,也阻碍了达能与中国消费者、合伙人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的交流和了解。一旦事态的发展超出原来的预期,就急急忙忙去揭短、诉讼、打政治牌,以寻求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想想这家跨国公司每年在全球有几百件诉讼,可以看破这是他们公司运作的一般策略。达能对商业纷争不只是诉诸于法律,同时还寄希望于国家政治的干预,甚至期望法国总统访华来协调这么区区一个合同纠纷。而法国总统萨科奇访华时的确与胡锦涛主席共同表达了要尽快解决好达娃之争的意思。而且,商务部还在法国总统访问期间,安排了达娃峰会。只是因为双方缺乏诚意,不欢而散。
一个本可以通过商业洽谈方式解决的纠纷,非要上升到国家政治的高度,说明达能缺乏自知。如果你纯然是一场阴谋的受害者,尽可以反戈一击,或许能够达到哀兵必胜的效果。可实际上你本身就是这场阴谋的参与者,你今天所反对的,不正是那些当初你有意识地背离了的价值和规则么?
韦尔奇早就发现,“缺乏诚信是商业最卑劣的秘密”。达能和宗庆后都曾经是这个不诚信秘密的一个部分。十多年的文字、言论和行动,都摆在那里。同流合污了十多年,反身借揭对方的短,来证明自己本来没有的长,岂非掩耳盗铃?这幕滑稽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自相矛盾、扭曲、向不同方向拉扯的贪婪,造成了怎样的痛苦、混乱、焦虑和肆无忌惮。在与欲望无休止的战争中,双方已经把商业规则扭曲得不成样子了,早已面目全非。
攫取更大利益的欲望就在那里,不停地看着、等待着、驱使着当事人。可是当事人却偏偏任意地曲解它、塑造它、控制它、操纵它、压抑它。它一会儿被打扮成“民族品牌和正义”,一会儿又被装扮成国际“商业价值和市场规则”,唯独没有人还原它的本真。双方已经失去了商人的本真,却都高调宣布超越了商业利益而去寻求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
真实情况是,双方当年在追求超额利润欲望下签订的阴阳合同,本身就是建立在与现行法规相冲突的基础上的。一个想借此合同控制娃哈哈商标,另一个想借此转变身份。如今双方相互揭短,让大家看到了商业合同背后的阴谋与那种统摄双方的根深蒂固的恐惧。双方都有理由义愤填膺,可是都解决不了问题。
达能与娃哈哈的阴阳合同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而宗庆后一连串的离岸公司运作以及各经济主体的财务安排的随意性,也同样违背了中国的相关法规。要是双方任恐惧的烈焰继续燃烧下去,烧毁的将是各自的近期和长远利益。现实地看,诉讼没有单赢的局面,也没有双赢的结局。可能合理的目标是回到底线,尽可能少输。
咆哮的江河映照不出大千世界,静下来的水面却能照射出一草一木。达、娃双方可否静下心来,直接面对真实呢?宗庆后在杭州仲裁小胜以后迅速开出和谈条件:达能全球撤诉。因为如果任凭战火烧下去,最先烧毁的可能是宗庆后本人。而达能的咄咄逼人也只是个表象,尽管可以搞臭宗庆后本人,但是对其现实的和长远的利益却没有丝毫益处。
◎王育琨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