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都说玉米惹了祸 元凶还是油价
    慈善业考验
    中国富豪花钱智慧
    做强做大、确保控股两者能兼得吗
    达娃双方都需要面对真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慈善业考验中国富豪花钱智慧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傅 勇

      经济学博士 财经专栏作者

      在世人眼中,今日的中国富豪形象似乎总跟挥霍无度的暴发户连在一起。前不久,美国《时代》杂志“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富豪的典型生活方式:男人们身着“国产或者意大利品牌的西服(袖子上还留着商标)”,“在每年会费1万美元的俱乐部中打高尔夫球,去拉斯维加斯豪赌。”“每餐要在600美元以上,菜单中包括鲨鱼翅、鲍鱼等各种高档海鲜,”;而女人们则是怀抱长毛宠物,穿的是“路易·威登或者香奈尔的时装”,手提“芬迪的手袋”,涂上鲜红的指甲油,“只坐奔驰轿车或者黑色劳斯莱斯轿车,同时配有吉利号码的车牌……”

      我们得承认,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财富并处置得当并非易事,为物所累的人并不在少数。美国钢铁大王、私人大规模慈善活动的倡导者卡内基在专门探索如何正当处理财富的书《财富的福音》中曾这样写道:“应该好好记住,赚钱需要多大本领,花钱也需要多大本领。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社会。”卡内基捐出了他一生的所有财产,共计3.5亿美元,相当于现在的30亿美元。由此,他倡导了美国大规模的慈善事业。

      对于我们这个正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卡内基所说的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和谐社会绝不仅仅意味着商品的堆积。市场经济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财富的集中不仅是获取规模效益的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一机制正是保证经济效率的前提,而起点上的不公平又会导致更严重的分化。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最为憎恶之处也正在于此: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财富在资本家一端累积,而贫困在工人阶级一端累积。”

      《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这被命名为“马太效应”。市场竞争的这种“马太效应”无疑是和谐社会的最大威胁之一。

      罗宾逊夫人曾调侃说,“经济学节约了爱”,因为,即便是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也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福利国家在财富再分配上做得不可谓不多。然而,在维护公平的同时也损害了效率。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橱窗”,还获得了一项额外殊荣——以自己国家命名的“瑞典病”:经济增长缓慢,工作积极性下降,政府机构庞大等等。原因很简单,高额税收强行拿走了过多的利润,降低了企业家甚至工人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把蛋糕做得更大。可是对于北欧国家经济在竞争力和创新力上的亮丽表现,经济学家通常视而不见。

      其实,在一个和谐的社会,最好的稳定器是来自人们发自内心的慈善活动。自愿的慈善活动给了慈善家们充分的自由度来决定何时贡献自己的财富。在个人事业处于发展的时期,积累财富对企业家自身也非常重要,应该理解他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会倾向于看淡财富,转而更为关心社会的疾苦。因此,慈善这种财富的转移方式无疑要灵巧柔和得多。

      具体来说,慈善活动首先帮助社会实现了一种分工:在某个时刻,有些人在努力做大蛋糕,而慈善家则关心如何公平地分配它。这样,前者并不一定要随时准备把自己的财富贡献给社会,相反,可以把财富投入到再生产中;而慈善家是在把已经积累起来的财富在社会范围内再分配。这种分工可以保证生产性更强的资源从事生产。正如现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所发现的,分工是提高经济效率的最重要的源泉,财富上的分工也是如此。这样,慈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府征税“一刀切”式的笨拙,能较好地协调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增加社会自我调节的韧性。

      其次,慈善的作用在于既有的总财富下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福利经济学证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同样适用于财富。同一般商品一样,人们从某一单位财富中所获得的满足感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不断减少,同样是100元,在亿万富翁和下岗职工眼里,意义可能完全不同。所以,慈善家把一部分财富转移给穷人,对整个社会所增加的效用要大于减少的效用,从而会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而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卡尔多式的福利改进。

      中国的民间慈善起步较晚,但步伐不慢。在去年的内地慈善榜上,年过八旬的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以20亿元的捐赠位列慈善家榜首,2003年至今他共捐出现金20亿元用以白内障病人的复明手术。总体来看,过去一年,慈善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榜上前50位企业家从2003年至今累计捐赠近51亿元,比上年翻了近4倍。

      当然,慈善活动绝不是富翁们的专利。在美国,只有10%的捐款来自公司企业,5%来自大型基金会,而85%的捐款来自民众,这些捐款占了老百姓平均收入的2%。所以,众人拾柴火焰高,正是涓涓细流汇成了金钱巨浪。反观中国,要在一般民众中树立合理的财富观,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慈善的社会稳定器作用的有效发挥还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人们愿意慷慨解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信任接受捐款的慈善机构把这些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事业上。另外,为了鼓励社会参与慈善公益事业,还可以制定一些税务优惠政策。比如你捐款100美元,就可以得到30美元的税务优惠,实际上你只捐款70美元。

      对于一些企业家来说,从事慈善与事业发展可以相互促进——毕竟,道家有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