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爃坤
在消费的推动下,印度经济三季度意外强劲增长,截至9月30日的季度数据显示,该国GDP同比增长9.2%,超出了市场先前预计的8.9%。至此,印度经济在过去7个季度中有6个增速超过8%。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但与中国的距离正在缩短。
从世界经济论坛最近几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来看,印度的上升速度也非常快。在《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在《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54位和第43位,印度领先中国11位。但在最近发布的《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排名又超过了印度。
印度经济强劲的增长势头,为中印角逐增添了紧迫感,而提升民生在印度发展中的作用,颇值得我们借鉴。
中印两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截然不同。印度“内向”,中国“外向”。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出口收入来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对外依存度较高。过去15年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合计占到GDP总值的大约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而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则一路下滑。过度依赖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缺憾。
而印度在经济发展中不仅没有内需不振的困扰,内需反而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强劲推动力。对印度经济贡献最大的是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占印度GDP的50%,占印度GDP累计增长的62%。而中国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仅由1990年的31.3%上升至2003年的33.1%,在GDP累计增长中仅占33%。
服务业的发展比制造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让民众受益。这是印度消费增长快速的原因之一。第二个原因则是信贷的增长,2002-2005年间,印度的信贷年均增长25%,这为印度经济的繁荣带来强劲而稳定的消费驱动力。除此之外,印度消费增长迅速还得益于印度政府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帮助民众解除了沉重的顾虑,使民众敢于消费。
以教育为例。我国许多大学每年的学费动辄五六千元甚至万元以上,导致一些品学兼优的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一些居民不得不通过预防性储蓄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而在印度,学费则普遍非常低廉。在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学生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也大致如此。
据《环球时报》报道,印度学费低主要得益于政府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就已达到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可谓一年一个台阶。并且,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而在同期,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则从2002年的最高3.41%下降到2005年的2.16%。印度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积蓄了大量人才。另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居民在教育方面的负担,刺激了消费。
印度还用最少的钱实现了全民医疗。印度建立了一套包括国家级、邦(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级医院在内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并建设了各级医疗中心,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医疗网络。这同样有利于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刺激消费。
印度的经济实力远不及中国,但是,政府在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持续增长,这主要是得益于两点:
其一,政府浪费现象少。以在我国广遭质疑的招待费为例,在印度,除了极少一部分外事场合会有政府出面宴请外,总体上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由于每年所做的预算当中没有招待费这一项开支,发票不能以工作的理由报销。一叶知秋,通过招待费这一项就可以感受到印度政府的节约意识是何等鲜明。
其二,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研究发现,尽管中国吸收的FDI已超过印度的10倍,且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超过印度16%,但在过去10年中,中印两国的年经济增长率仅相差1%,这说明,与中国相比,印度对资金的利用更有效率。
而且,印度近年来工资增长迅速,这成为激活其内需的另一个强大动力。《人民日报海外版》披露的数据显示,在制造业领域,我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印度平均工资水平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三年里分别上涨了11.45%、11.6%和14%,远远高于印度当年的GDP增长速度。最新的调查显示,印度的公司员工薪资涨幅是全球最高的。据估计,今年印度雇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将上涨14%,预计2008年的平均涨幅将达15%。
民众收入的快速增长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和最高的速度实现藏富于民。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中国,更有实力加大民生投入,减轻民众的后顾之忧。中国在吸引外资、出口、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优于印度,唯一欠缺的是内需不振,一旦通过加大民生投入将消费拉动起来,我国经济将迎来一个又好又快的新阶段。尤其是在最近美国需求放缓可能影响我国出口增速的情况下,通过激活内需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改善民生状况,具有更为紧迫和积极的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