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评论
    “国际板”将催生
    沪深股市实质性变革
    央行“非常规”加息的意图是什么
    建立与物价挂钩的个税起征点制度
    格老又发话了
    民生投入是中印角逐中的一大关键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格老又发话了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诸葛立早
      ⊙诸葛立早

      

      格林斯潘老先生实在是老当益壮。他现虽然已经“退居二线”,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当美国经济碰到麻烦问题时,他总要挺身而出,发表高论。最近,他在参加美国广播公司“本周”节目时就表示,他已经看到“停滞型通货膨胀”的警示信号。“我们目前开始看到的不是滞胀,而是滞胀的初期征兆。”他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再加上美国及其他地方生产力增长率下降,都是通货膨胀率趋缓时代可能结束的征兆。格老重申,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已经接近50%,但他同时却特别指出,美国企业的负债状况不错,应该有助于缓解信贷收紧带来的冲击。“停滞型通货膨胀”、“不是滞胀”、而是“滞胀的初期征兆”,其措辞之严谨,足见他老人家见解的独到。

      格老的这个观点,不禁使人想起他今年2月份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今年2月26日,他在通过卫星通讯参与香港的一个商业会议时表示,美国预算赤字依然令人非常担忧,并警告称,美国经济很可能在2007年后期出现衰退,但目前还难以预测衰退的具体时间。2月27日,全球股市出现集体大跌。其中,美国三大股指当天的跌幅均超过3%。3月1日,他在里昂证券东京年会上就改口称,自己所说的美国经济年底可能陷入衰退,只是说“可能(possible)”,而不是“很可能(probable)”。同时他还强调,他所说的“可能性”不断被削减。3月6日,格林斯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对可能性给出如此精准的表述。但一些媒体似乎不买格老的账:“语言风格一向‘微言大义’的格老似乎又在玩文字游戏。”现在,“三分之一”变成了“50%”,与当时说的“可能性不断被消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如此之说,决不是出格老的“洋相”。即便神话般的人物,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任何苛求,都是不足为训的。我只是想说,曾经主宰世界金融之最权威人士,其对经济金融形势之判断,飘忽不定、朝三暮四,究竟是世界经济金融局势的变幻莫测所致,还是现实利益不断逼迫他们改变立场?值得探究。这种不正常现象(我们的说法),在这些“权威人士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最近格林斯潘在美国广播公司一期电视节目上表示,与其试图稳定房价和贷款利率水平,不如让政府承受短期财政负担资助还款有困难的买房人,那样对经济的影响要小很多。保尔森随后在接受《福克斯经济新闻》节目采访时却表示,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出面提供紧急财政援助“没有必要”。而在今年年初,格林斯潘曾在纽约宣告,美国住宅市场最糟糕的调整时期已经过去!话音刚落,美国财长保尔森却说,住宅抵押信贷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还在后头!“大腕”的观点如此大相径庭,自然可以归结为“言论自由”、“百家争鸣”,但面对同一个问题,看法却如此南辕北辙,其中的奥秘,是他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抑或为“屁股指挥脑袋”所致,人们有权打个问号。

      不过,他们有各抒己见的时候,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也有“高度统一”而且“一以贯之”的时候,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即是一例。由此观之,对格林斯潘们的飘忽不定、朝三暮四,我们要长个心眼,或者对其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