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老先生实在是老当益壮。他现虽然已经“退居二线”,尽管已是耄耋之年,但每当美国经济碰到麻烦问题时,他总要挺身而出,发表高论。最近,他在参加美国广播公司“本周”节目时就表示,他已经看到“停滞型通货膨胀”的警示信号。“我们目前开始看到的不是滞胀,而是滞胀的初期征兆。”他说,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再加上美国及其他地方生产力增长率下降,都是通货膨胀率趋缓时代可能结束的征兆。格老重申,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概率已经接近50%,但他同时却特别指出,美国企业的负债状况不错,应该有助于缓解信贷收紧带来的冲击。“停滞型通货膨胀”、“不是滞胀”、而是“滞胀的初期征兆”,其措辞之严谨,足见他老人家见解的独到。
格老的这个观点,不禁使人想起他今年2月份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今年2月26日,他在通过卫星通讯参与香港的一个商业会议时表示,美国预算赤字依然令人非常担忧,并警告称,美国经济很可能在2007年后期出现衰退,但目前还难以预测衰退的具体时间。2月27日,全球股市出现集体大跌。其中,美国三大股指当天的跌幅均超过3%。3月1日,他在里昂证券东京年会上就改口称,自己所说的美国经济年底可能陷入衰退,只是说“可能(possible)”,而不是“很可能(probable)”。同时他还强调,他所说的“可能性”不断被削减。3月6日,格林斯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美国经济今年陷入衰退的可能性为三分之一。这是他第一次对可能性给出如此精准的表述。但一些媒体似乎不买格老的账:“语言风格一向‘微言大义’的格老似乎又在玩文字游戏。”现在,“三分之一”变成了“50%”,与当时说的“可能性不断被消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如此之说,决不是出格老的“洋相”。即便神话般的人物,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任何苛求,都是不足为训的。我只是想说,曾经主宰世界金融之最权威人士,其对经济金融形势之判断,飘忽不定、朝三暮四,究竟是世界经济金融局势的变幻莫测所致,还是现实利益不断逼迫他们改变立场?值得探究。这种不正常现象(我们的说法),在这些“权威人士群”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最近格林斯潘在美国广播公司一期电视节目上表示,与其试图稳定房价和贷款利率水平,不如让政府承受短期财政负担资助还款有困难的买房人,那样对经济的影响要小很多。保尔森随后在接受《福克斯经济新闻》节目采访时却表示,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出面提供紧急财政援助“没有必要”。而在今年年初,格林斯潘曾在纽约宣告,美国住宅市场最糟糕的调整时期已经过去!话音刚落,美国财长保尔森却说,住宅抵押信贷市场最坏的时期可能还在后头!“大腕”的观点如此大相径庭,自然可以归结为“言论自由”、“百家争鸣”,但面对同一个问题,看法却如此南辕北辙,其中的奥秘,是他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线索,抑或为“屁股指挥脑袋”所致,人们有权打个问号。
不过,他们有各抒己见的时候,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时候,也有“高度统一”而且“一以贯之”的时候,对“人民币升值”的施压,即是一例。由此观之,对格林斯潘们的飘忽不定、朝三暮四,我们要长个心眼,或者对其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