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广告
  • 3:焦点
  • 4:焦点
  • 5:价值报告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环球财讯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时事海外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评论
    “国际板”将催生
    沪深股市实质性变革
    央行“非常规”加息的意图是什么
    建立与物价挂钩的个税起征点制度
    格老又发话了
    民生投入是中印角逐中的一大关键因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非常规”加息的意图是什么
    2007年12月2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力
      此次央行提高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而下调活期存款的利率,将使得定期储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使居民以投资准备为目的的活期储蓄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相应的,这也将能够减少活期储蓄释放对资产价格和股市所带来的强大助涨效应。

      ⊙王力

      

      为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1日起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提高到4.14%,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7.29%提高到7.47%,上调0.18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出乎意料的是,此次利率调整,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下调0.09个百分点。

      央行加息的总体思路一直非常明确,即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贯彻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并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

      各大银行信贷扩张冲动强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比较大,银行放贷可以增加其收入。利息差收入占国内银行机构主营业务收入的绝大部分,四大商业银行平均在90%左右,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在80%左右。因此,一些银行在今年第三季度刚过就用完了全年的贷款额度。

      此次利率调整,央行对存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幅度大于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幅度,估计将对银行体系造成300亿元以上的利润损失。其意在于缩小存贷利息差,对银行2008年的信贷扩张冲动提前进行预防。

      但是,央行同时调低活期存款基准利率有可能与央行的这一意图相矛盾。此次,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两者相差0.09个百分点,而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0.81%下调至0.72%后,也恰恰下调了0.0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在定期存贷差缩小的同时,活期储蓄与定期贷款之间的存贷差却在扩大,由于活期储蓄目前在全部储蓄额中占40%-50%的比例,银行可能通过对活期储蓄的“充分使用”(自然包括放贷)来提高其收益率 。

      对于这种后果,我相信央行专家有充分的认识。他们之所以仍然这样做,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选择或说是次优选择。由于活期储蓄目前在全部储蓄额中占40%-50%的比例,而我国居民储蓄已经超过17万亿,活期储蓄约在6.8万亿-8.5万亿之间。这部分资金居民为何不选择定期储蓄?很大程度上是预防性选择。今年1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6.9%,而同期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扣除5%的利息税后,仅为3.677%,低于通胀约3.223个百分点。

      在负利率时代,人们为了规避贬值风险,常常倾向于选择投资。名义利率代表着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通货膨胀率代表着实物资产的收益率,相应的,真实利率的高低也就决定着民众是持有金融资产还是实物资产的选择偏好。在负利率背景下,民众会本能地选择购买实物商品以求保值、升值,这自然会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存货需求,“买涨不买跌”就会成为大众普遍的心态,这种行为将推动实物资产价格、股票价格上涨,加剧通货膨胀。

      因此,在负利率时代,活期储蓄存款会大幅度增加,而这些活期存款的主人,眼睛盯着能够赚钱的领域,随时会把活期储蓄转化为投资行为。在我国房价大幅快速上涨,风险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炒房者有增无减;在我国股市持续攀升,面临内在调整需要的情况下,开户数直线上升,并且,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对来自监管层的风险提示置之度外,很大程度上就与活期存款释放效应有关系。

      显然,能否对6.8万亿-8.5万亿之间的活期储蓄约进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能决定着从紧货币政策的贯彻效果,也决定着对通货膨胀预防的效果。对于提高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而下调活期存款的利率的“非常规”做法,央行的解释是:“由于活期存款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即期支付结算,上述调整有利于引导居民等各类经济主体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在保持存款流动性的同时,可以较快地得到更多的收益,提高应对物价上涨的能力。”这种说法更官方一些。实际上,说白了,央行的目的或在于提高定期存款对居民的吸引力,以减少随时可能释放出来能产生助涨效应的活期储蓄数量。

      央行这样做的意图得到了其最新调查报告的支持。央行刚刚发布的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连续加息和降低利息税率政策效果显著,居民对存款利率的认可程度逐季提高。调查显示,自今年2季度起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1季度的39.6%升至本季度的46.3%,累计提高6.7个百分点,并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第4季度,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0.2%,改变了连跌四个季度的态势,比上季度大幅提高4.9个百分点。

      需要强调的是,凡是对存款利率认可,把存款利率作为收益标尺的储户,基本上都会选择定期存款的方式。也就是说,此次央行提高定期存款的基准利率而下调活期存款的利率,将使得定期储蓄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而使居民以投资准备为目的的活期储蓄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相应的,这也将能够减少活期储蓄释放对资产价格和股市上涨所带来的强大助涨效应。

      因此,从存贷利息差的角度来看,央行此次“非常规”加息与其目的相矛盾,但是,如果从对活期储蓄进行约束的角度来看,央行此次“非常规”加息是应该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两者权衡不难看出,此次“非常规”加息即使不是最优选择至少也是次优选择。

      (作者系《云南信息报》时政部主任、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