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时事天下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金融·证券
  • 8:金融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广告
  • A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8:上证研究院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年终特刊
  • C2:基金·年终特刊
  • C3:基金·年终特刊
  • C4:基金·年终特刊
  • C5:基金·年终特刊
  • C6:基金·年终特刊
  • C7:基金·年终特刊
  • C8:基金·年终特刊
  • C10:基金·年终特刊
  • C11:基金·年终特刊
  • C12:基金·年终特刊
  • C13:基金·年终特刊
  • C14:基金·年终特刊
  • C15:基金·年终特刊
  • C16:基金·年终特刊
  •  
      2007 年 12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储蓄意愿止跌两面观
    信用记录单方面认定存在严重不公
    “家电下乡”恐难以激活农村消费
    不确定性或是股市
    吸引力下降根源
    皇帝的三件新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储蓄意愿止跌两面观
    2007年12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凤霞
      ⊙郭凤霞

      

      储蓄意愿止跌是最近发生的事。居民把从银行里“搬”出来的钱再度“搬”回去,时下已为央行提供的多种数据所印证。本月20日央行发布的储户调查问卷显示,在央行连续加息和股市震荡的情况下,居民储蓄意愿比上季度大幅提高4.9个百分点,而认为选择购买股票最合算的的占比则下降了8.5个百分点。这一结论与11月份实际出现的大面积储蓄回流情景是一致的。储蓄意愿止住四连跌,投资意愿结束四连升,这是2007年“收尾”的“年景”之一。

      居民储蓄意愿止跌,对银行来说,或许颇为欣然。因为当下,我国银行业的利润主要来源还是出自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惊人的存贷款利差。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分析道,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西方成熟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从中可以看出,将近14倍的利差,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旱涝保收”的“美差”。特别是今年年初银行大举放贷及连续加息之后,银利净息差收入仍呈上升趋势。以几家上市银行的中报为例,招商银行2007年中期净利差就比2006年上升了0.33个百分点,而工商银行2007年中期净利差相比2006年则上升0.22个百分点。眼下,居民储蓄“回流”,看来可以让银行更加 “财大气粗”了。  

      但是,储蓄“回流”,对改善目前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未必是件好事。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就认为,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关键是一个内因问题,即国内高储蓄。过去三十年来,国内主要依靠投资利用高储蓄,投资吸收不了的储蓄通过高出口来吸收,这就产生了高投资、高出口现象,随之产生了外贸顺差扩大、外汇储备增高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储蓄率太高容易带来金融风险的累积,银行里存了大量的钱,银行就要想办法贷出去,就趋向于放松信贷。由于银行贷款比较容易,成本比较低,人们就热衷于用贷款去投资,投资就容易过热。一旦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超过一定的警戒线,而储蓄率又出现波动的情况下,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就要被打破。  

      另一方面,高储蓄率也容易引发金融泡沫。目前全球范围普遍出现的充足储蓄情况,使得大量实物投资,包括各种固定资产投资越来越难以获得高回报。于是,各种各样通过金融投机活动来获取高回报成为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在债市、期市和股市上,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短期投机的风气四处弥漫,一股股游资东奔西突寻找可以吞噬的“猎物”,短线持仓压倒了长期投资的交易量,如果说投机资本正在控制着全球金融市场一点也不为过,通过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来投机赢利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财富掠夺方式。倘若我们国家的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某种气候下,很容易为金融泡沫的产生提供机会。  

      降低储蓄率和提高国内消费率,是宏观调控政策在改善金融结构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的重要举措之一。面对储蓄意愿止跌,以笔者观之,还是保持一份清醒的认识为好。据专家统计,影响储蓄率的变量,除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包括五项: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相对价格、利率和通货膨胀。不让老百姓的钱“毛”了,关键还是要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场所,还是要让老百姓有投资意愿。按照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才是治本和“引流”的积极办法。在提高风险意识的前提下,让投资者除了银行储蓄外,还可以多种渠道参与投资,比如除主板市场外,还可以有创业板、三板市场、港股直通车等等;除了股票市场外,还可以有期货、债券、外汇、黄金等多种交易渠道。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前不久指出,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创造财富的机会,今后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地享有经济增长的好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