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年终,随着对曾经风光无限的股市所蕴含风险的日益担忧,香港投资者对上市新股的热情在消退。这种情绪似乎也在传染到沪深股市。
近期有数宗首次赴港公开募股(IPO)被推迟,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铝箔生产商以及一家摩托车制造商和一家百货店运营商。新股首日上市后走低的情况也在增多,近期上市的中国重汽和中外航运上市首日更是先后跌破13%。就连坚定看多的香港股王李兆基也抱怨一些股票发行价过高。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曾经让人对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回归无比憧憬的中石油A的高开低走,特别是其进入指数以来沦为空头杀跌工具的表现,让沪深A股的投资者对发生在一线之隔的香港股市的恐新症不无同病相怜之感。
IPO需要反思,首先需要反思的当然是它的定价机制。中石油A股发行价16.70元,是H股发行价的13倍之多,发行市盈率为22.44倍。从国际市场来看,早已超出了同类股票价值投资的范围。高倍市盈率溢价发行,最大受益者当然首先是发行人,中石油由此而在未改变A股发行份额的前提下多融资约268亿元,这也是中石油更乐意用配售特权同询价机构进行利益交换的玄机所在。这种高市盈率、高定位、高溢价的新股定价,是目前新股发行机制并没有改变它的圈钱本质的典型表现。
IPO需要反思,还需要反思的还有它的发行机制。中石油40亿A股发行额度中,除10亿股已先行划给机构网下配售外,网上发行的30亿股又进一步体现向机构倾斜,机构证券账户每户可累计申购额度是每个单一证券账户的28倍。中石油发行引来了3.38万亿元的申购资金,但参与申购的户数却不到408万户。不为别的,正是80万资金才能中一签的高门槛不由分说地将90%以上的散户拒之门外。打新股的资金盛宴并没有中小股民分一杯羹的余地。
IPO需要反思,也需要反思一、二级市场的利益分配机制。由于新股筹码更多地集中于大资金手中,无缘打新的散户投资者不得不在二级市场中买入价格更高的新股,从而身不由己地被卷入新股暴炒的漩涡之中。有人将炒新股说成股市泡沫之源,简直是本末倒置。应该说,一级市场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和发行机制才是二级市场股价泡沫真正的罪魁祸首。在二级市场,高昂的发行价作为步步抬高上市开盘价和交易价的第一台阶,乃是股价泡沫泛滥的源头,而获得配售特权的询价机构所代表的一级市场既得利益团体通过二级市场兑现利润的强烈动机则是吹大泡沫的强大动力。
我们反思IPO,并不是反对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但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也应该有个循序渐进、取信于民、厚积薄发的过程。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竭泽而渔,其结果终将适得其反。如果IPO沦为调控工具,如果 IPO蜕变为利益不公平分配工具,那就是股市离了“优化资源配置”之经,叛了“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道。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开始。
在现行体制还来不及从源头上动大手术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市场人士一再呼吁恢复市值配售或账户摇号或引进香港“人手千股”的配售办法,以适当平衡资金过度向一级市场倾斜的不正常趋势,进而在询价制和申购办法相应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恢复市场应有的公平。只有当IPO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走出审核制的门槛,实行市场化的注册上市,沪深股市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投资和回报良性互动的境界。在这方面,香港股市的担忧不啻一个振聋发聩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