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展品鉴赏
    首届“神工奖”评选揭晓
    名家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名家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辨识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图1
      图2
      黄鼎:198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国内六家艺术品经营机构的艺术总监或艺术顾问。已撰写书画鉴定类学术著作三部。

      上期所说的名家书画“绝对克隆”造假法,固然其有伪造物相对逼真的表面“优势”,但对策划、造售假者来说,它也存在很致命的“弱点”:只要造假涉及到的那件真迹母本一被发现,那么当局伪作的客观属性便就原形毕露。因此,让伪作与母本之间具有相对的“隐蔽性”;并尽可能降低一些制假操作的难度,一直以来都是每位策划与操作书画伪作者格外在意的一个环节。或者干脆说,这正是不少书画作伪人的“策划理念”。所以,书画作伪在有了“绝对克隆”造假手法后,又衍化出“相对克隆”的招术来。

      我所命名的“相对克隆”造假法,具体指作伪者在有针对性地选用某件(或数件)名家真迹母本进行克隆性造假操作时,会视母本、自身能力与伪品赝制过程的具体情况,做出局部或替换或取舍或拼凑等各种各样的变通性处理。企求使伪成品在达到个体“像”的前提下,又与被克隆母本的外观形成或多或少的差别。

      目前,“相对克隆”造假法赝制的书画成品入市量不计其数,其“变化”手段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根据我个人的识假经验,将它们梳理了一下,总结出较常见的几种套路,也算是较具典型性的“款识替换”、“内容删减”、“画面拼凑”与“改变幅形与制式”共四种操作方式,拟分A、B、C、D四个类型做逐一破解。此次先说其首“款识替换”。

      “款识替换”具体操作方法是:先找来某名家真迹原作或影印件二件A和B,先去克隆A原作画面(书法也一样)的所有内容到要操作款识(又称题款)时,有意避开该母本,而改去克隆B真迹母本上的款识。由此造成克隆伪品与所涉及二件母本的画面状态皆有不同的客观效果。

      我本人受“相对克隆”术触动较大的是此件图1程十发疑伪成品,因其母本图2就是我自己十分看重的收藏物。几年前,我偶然将其不到巴掌大的一张照片送给了一位从事书画经营的“鉴定爱好者”,想不到不多时即被实施了“相对克隆”并神速般入市作售。此画在拍卖行中曾数次露面,几乎回回都能“成功”交易。

      以图1与图2画面的笔墨与造型状态分析,我认为起码有二个与本文相关的问题很明确:一是前者这件疑伪成品的赝造同上次揭示的那件高仿真“绝对克隆”成品有相似处,它也是借用一种新发明的定位器械来辅助手工进行笔墨操作,否则单凭一张小照片来对照着作伪,其主要内容的笔墨与造型面目就绝不可能会这么接近于母本原作;二是疑伪成品的款识看上去虽与图2母本的不一样,但该字迹结构比画要松懈,笔线也较之疲弱不少,模仿的痕迹十分显著,尤其是 “画”与伪款识之间尚有此许不入调征象。只要按常理即可推断,作伪人系“徒手”(指没用仪器)又去克隆了另一件艺术风格与图2略有不同的程十发真迹的款识。据知情者透露,曾有无数个“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资深书画界人士包括书画鉴定专业人士纷纷指认图1系程老真笔,该成品裱边还有一位书画史论家为其题诗唱和。我真担心,此画的现藏家或许至今还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