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环球财讯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聚焦
  • C11:地产投资·理财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2007 年 1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投资者应
    谨慎对待电信重组传闻
    加倍赔偿不应把大宗消费品排除在外
    “红包”变小
    折射出理性和公正
    请多给市场创造些有利预期
    消除通胀基础须降低总体税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消除通胀基础须降低总体税负
    2007年1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现在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价格上涨过快,而其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大。目前,受收入增速不快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不存在过度的问题;央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企业的投资需求将被抑制;但是政府税收收入超高速增长,必然使财政的购买支出过度增加。所以,要抑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的基础,必须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降低总体税率,降低税收收入的增加速度,以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度增长。

      ⊙王福重

      

      据日前召开的全国税务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全国入库的税款预计高达49000多亿元,增收11000亿元以上,增长30%左右。这些数字委实让人吃惊,税收增长速度是同期GDP增速的3倍!而且这种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有关部门,以及部分学者,为此找了很多理由,比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税务机关加强征管等等。但是这些理由只能解释一部分增收的原因,而不是全部,更不是最根本的。税收超高速增加的更重要、更本质的原因是,我们的总体税负过高。

      现行的税收主要是两类:一是流转税,一是所得税。先看流转税。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特别是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增值税的本意,该税应该是对企业新增加的价值征收,而不对购进的价值征税。这个增加的价值,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就是GDP,果然这样的话,这个中国第一大税的增加幅度绝对不会超过17%。但是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的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扣除购进的固定资产,简单说就是,中国增值税的征税基础要大于GDP,对不是企业增值额的收入也要课税。如果按照欧洲国家规范的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我们的17%的税率就相当于它们的24%以上了。这是税收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消费税是在增值税基础上的税上加税,属于重复课证,虽然有些税目有此必要,如烟酒、贵重首饰等,但是,像护肤护发品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也征收税率很高的消费税,就不太合适了。加上已经课征过的增值税,很多被征消费税的商品,其合并税率甚至高达50%以上。

      再看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是重要的税种,也是税收增收的重要因素。现行内资企业的所得税基本税率是33%,明年将降低为25%。从国际比较的角度,25%甚至33%的税率并不高。但是所得税的税负高低,不能只看名义税率,还要看企业缴纳所得税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其总收入与成本、费用损失的差额。因此,成本、费用等扣除的标准是否合适,也是判断所得税税负高低的重要依据,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标准仍然较低。比如,税法规定了一个计税工资标准,在这个标准以内的工资,企业可以作为成本扣除,而对于超过这个标准的工资,则不允许扣除,要缴所得税等等。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也是比较高的。

      加强税收征管也不是税收超常增长的主因。税务部门经常强调说,加强征管和征管手段现代化对税收大幅度增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正因为如此,才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现在的总体税负偏高的事实。当我们的征管手段落后,漏洞比较多,税务人员素质也不高的时候,为了取得必要的税收收入,就必须制定较高的税率,否则无法保证完成预定的征收任务。但是,当征管已经加强,征收手段已经非常现代化,税务人员素质也已经明显提高多年后,总体税率仍然维持不变,税收超速增长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了。

      总体税负过高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只要是缴纳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企业,就要缴纳教育费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这也是税上加税,不但不符合税收法律精神,也加重了企业的税收负担。

      总之,税收超长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GDP的增长,更与税负总水平过高有关。

      现在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价格上涨过快。而其原因在于总需求过大,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财政的购买支出和净出口。受收入增速不快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现在不存在过度的问题;为防止通货膨胀,央行将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样,可以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但是政府税收收入超高速增长,必然使财政的购买支出过度增加。所以,必须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同时,降低总体税率,降低税收收入的增加速度,以控制财政支出的过度增长。这样,才能抑制总需求的膨胀,消除通货膨胀的基础。

      目前宏观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在总体控制总需求膨胀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居民收入,缓解价格上涨对居民生活费用增加的压力。在GDP增量一定的情况下,税收拿走的多了,居民能得到的就少了,因此,有必要降低税负,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

      降低总体税负的措施至少包括,实行增值税的彻底转型,取消部分消费税税目,降低营业税特别是房地产企业的营业税,规范企业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特别是没有必要规定计税工资标准,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取消各种税收附加等。

      税收收入增速大大超过GDP增速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现在税收收入总体规模已经偏大,财政存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昔日的增收,而是如何优化支出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因此,降低总体税负既有必要,也有可能。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