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有文字洁癖的读者来说,《宜家创业史》不能不说是本很糟糕的读物,然而,对于那些盼望创业或正在创业的有志者来说,本书所讲述的故事是一块值得把玩的“他山之石”。也许中国人的审美情趣难以认同宜家充满“DIY”精神的家具产品,但是这家已经称雄全球家具行业的卓越公司的不少理念已经成了诸多EMBA教育的案例。它出乎意料的成功里面,其实隐含着很多“必然”。
当宜家(IKEA)将瑞典国旗惹眼的蓝黄招牌色插遍世界各地时,谁也不曾料到它初生时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尚未成年——还是个临近中学毕业的少年。作为学生,那时的坎普拉德丝毫称不上优秀,但他从小对做生意就格外感兴趣,为了赚到更多的钱,他可以克服自己的拘谨,找同学搭讪,向自己能接触到的任何人推销铅笔、钟表等小用品。
宜家在发展初期并不注重设计,而是以低价取胜,它的低廉价格大大打击了竞争者的生意,而引起了家具生产商和交易商的愤怒,招致了他们的联合攻击与抵抗,并给那些向宜家供货的厂商施加压力,试图以此将宜家驱逐出市。而坎普拉德并未因此退缩,他转而与波兰家具商合作,而从生产成本远较瑞典低的波兰制造产品,让宜家因祸得福,它在瑞典的营销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为了促进宜家的长远发展,缺少设计天赋的坎普拉德多次去参观米兰家具展览会,他觉得那里展出的家具虽然高雅,但价格高昂而且脱离了人们的真实生活。他认为,家具的设计应符合大众需要,应服从批量生产,他把这种后来被称之为“民主设计”的观念运用到宜家的家具设计上,当时宜家的设计软肋正备受攻击。宜家的设计师们于是走上了一条研发简洁、实用、朴素、现代并能为老百姓买得起的产品的道路。尼尔斯·加美佳德(Niels Gammelgaard)在1985年设计的“时刻”(MOMENT)沙发,它因新颖、舒适、价廉同时又具有现代感而广受好评。多年以后,对这一设计风格的追求竟使宜家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影响和引导全球家具品味的公司之一。在宜家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突破常规,使用平板包装家具,倡导自主装配,将低价与优质结合起来,既让顾客买到了他们认为物有所值的商品,同时也让宜家通过薄利多销赢得了更多利润。
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坎普拉德意识到“消极行事从来不会有回报”。谁若在经济生活尤其是同行业的竞争中,只想绞尽脑汁去设局阻碍对手,而不是积极迎接挑战,有创意地解决问题,那无疑就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因为恶意的竞争总会自伤元气。此外,总有一些人能独辟蹊径,化阻力为助力,以创新应对变局,转劣势为优势,从激烈地竞争中突围,寻找到自己的利益空间,形成独特的发展格局而超越对方。
所有的家族企业当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都会面临一个家业继承的难题,宜家也不例外。坎普拉德一直希望将宜家打造成一个无法攻克的城堡,为了避免儿子们以后争抢家业,他最终决定把宜家建成一个连企业创始人也无法自由支配的企业。为此,他在荷兰成立了一家基金会(Stichting INGKA Foundation),并把公司纳入其名下。他终于如愿以偿了,他的儿子们也从家业继承的压力中解放了。坎普拉德用他的智慧又一次独创性地、漂亮地解决了困扰许多家族企业创始人的问题。
一般来说,出产地的形象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制约企业,而这个来自瑞典的企业家却成功地让瑞典走向了世界,海外的顾客都能在宜家感受到瑞典风格。所有宜家产品都有个瑞典名字:沙发、软椅和桌子等大多以瑞典地名命名,浴室用品则采用河流、湖泊或岛的名字;它经营的餐厅被营造得极富瑞典情调;它的员工穿的都是黄色运动衫和蓝色裤子。
对当下那些胸怀大志正紧锣密鼓地准备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中国人来说,《宜家创业史》的这位主角应该是个不错的榜样。他追求优秀而让企业从优秀走向了卓越,他怀着雄心壮志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引导生活潮流的企业领袖,他从未高调爱国却巧妙地使他的国家的形更加深入人心。他创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他缔造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王国。
在“中国制造”不断遭遇质疑的当下,我们的民族实在迫切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才。
《宜家创业史》
(德)吕迪格·容布卢特 著
张千婷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