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路演回放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1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专栏
    分利性利益集团已成社会进步大障碍
    台湾民众的眼神:
    迷茫与无奈
    地产商的嗅觉
    民工换代后,人口红利还有多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工换代后,人口红利还有多少?
    2008年01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年洋 沈飞昊
      ◎周年洋

      学术编辑,专栏作者

      现居北京

      新年伊始,笔者学理发的两个侄子发信息让我参加他们的理发店开业仪式。他们俩刚学了两年手艺,就耐不住寄人篱下的打工生涯,要尝试自己开店了。早几年,笔者的第二个侄子就离开老家到广州开大巴去了,去年初已经与朋友合伙买了大巴,做起自己的生意来了。笔者的这三个侄子都是80后的新一代农民,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追求上已经完全背离了父母辈,既不愿老死在农地上,也不愿到工厂里辛苦打工,他们已经开始挑剔工作了。

      据我的观察和了解,在我老家那个地方,年轻人不愿去工厂打工,而是找比较自由或自主的工作,几乎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从新闻中,现在常常听到民工荒的报道。除了上一代农民觉得工资太低以外,另一个可能就是农民劳动力逐渐换代引发的后果吧。

      上一辈民工成长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接收的外界信息有限,对于现代人的各种生活享受毫无概念,吃饱穿暖成为他们最大的希望。只要能够挣到比在家务农多一点的工资,不管多累多脏的活,他们会无怨无悔地去做。

      但是,他们的下一代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就从电视里了解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各种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向往和追求,要求获得尊严和平等的意识特别强烈。他们知道什么是体面的生活。不再满足于获得温饱,更难以想象还会去默默忍受最脏最累的活。他们希望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工作,也希望有职业生涯设计,不再像他们父辈一样有工作就干,他们希望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进入21世纪后,80后一代农民开始成为主要劳动力,中国农民的结构发生了很大转变,但社会似乎没有对人口结构已经悄然发生的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相对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民工在工厂打工的收入一直变化不大。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求得经济的高增长,为了吸引尽可能多的外资,资本在劳资关系中处于强势,民工的工资一直被压得很低,农民打工的收入与整个经济成长的速度不匹配。如今,愿意干苦力的民工在持续减少,工厂打工的工资却迟迟不见增长,观念一新的一代农民成了劳动力市场主体了,怎么可能不闹民工荒呢!

      不少经济学者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时,把人口红利即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视为主要的因素。这当然是很有道理的。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仅仅只有不到2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由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此前出生的大量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成为劳动主力,改革开放大潮正好赶上这批适龄劳动人口大量的涌现。这种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少儿与老年抚养比例较低的人口结构,非常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有专家认为,在1982年至2000年中国的GDP增长中,人口红利的贡献比率高达26.8%。但如果再往更深一层去想,人口红利到底是哪部分人口的红利呢?

      在大量的适龄劳动人口中数量最大的是年轻农民,这些民工涌向城市,他们正是从那是逐渐兴盛起来的乡村企业、民营企业的劳动主力。

      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出口,最早开始出口和占大部分出口份额的是制造加工类企业,更具体一点说是制造衬衫、玩具、鞋帽、电子产品等等的企业。近10年,房地产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贡献因素,各个大城市高楼华厦拔地而起,不仅仅增加了中国的GDP,也大大增加了中国城市家庭的财富。谁在这些工厂里一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呢?不就是那些离乡背井到城市来的打工仔、打工妹么?谁在夏日里流汗冬日里忍受寒风建造这些楼房呢?不也是这些青壮年农民大军么?他们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没有医保、社保,他们的月薪,只是从多年前的400元到现在的不满1000元。

      自从放开人口流动政策后,亿万民工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据人口普查资料,一年之内在城镇常住6个月以上的农民人口超过两个亿,加上短期流动到城里找机会的民工,保守估计也有3个亿。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了:相当于美国加上欧洲劳动人口的总和!而这些人除了低廉的薪水,什么也没有,这么一个巨大群体的低报酬、高贡献,不能不说是中国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所以说,从对中国改革开发贡献度的角度来看,人口红利更多是农民红利。如果按照10年一代来划分的话,那么至少已经有三代农民廉价劳动力以他们的坚忍和勤苦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着奇迹。

      既然人口红利更多是农民红利,那就需要我们正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那些做最脏最累的活却只拿最低工资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少了。要想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要大幅提高民工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民工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尤其是要严格执行今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如果再不赶紧做这样的安排,人口红利的消失会远远快过各方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