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证券
  • 4:金融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上市公司
  • 9:产业·公司
  • 11:信息大全
  • 12:信息大全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2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产业·公司
    铁道部:积极探索优质资产改制上市
    接受分众传媒入股
    炎黄整合医院液晶广告市场
    海关总署:
    去年我国出口商品中
    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
    中国港湾公司
    中标沙特5.86亿美元项目
    攀枝花钢铁公司
    获钢轨出口首张免验“通行证”
    匿名信抛“中航详细方案” 被明确否认
    去年利润突破200亿 中铝申报世界500强
    民航总局:
    2010年前不再受理
    新设航空公司申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铁道部:积极探索优质资产改制上市
    2008年01月1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祥明 
      ⊙本报记者 于祥明 

      

      昨日,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在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透露,今年铁道系统将推出三方面措施,包括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股改试点和铁路债券发行规模。

      在这三方面措施中,首先就是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刘志军指表示,今年将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铁路建设,此外还要“扩大股改试点,积极探索铁路优质存量资产改制上市,以存量换增量,实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新突破。同时,坚持多元化融资,扩大铁路债券发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刘志军说。

      措施之二是继续完善新体制、新布局,推进资源整合。据透露,今年铁道系统将以乘务劳动组织改革为重点,分部门、分系统推动运输劳动组织改革。而且,还将进一步规范多元经营管理,拓展多元经营市场,推进辅业重组改制。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铁道系统还将扩大对外开放。刘志军表示,“要推进泛亚铁路建设以及边境铁路口岸建设,拓宽国际铁路联运合作领域,提高口岸运输水平,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货物运输。”同时,在国内要扩大合资建路规模,配合完善关于合资铁路的政策法规;对外要开拓国际铁路工程承包和产品出口市场,刘志军说。

      刘志军在昨天的会议上还对去年的铁路工作进行了回顾。“去年我国成功实施了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在主要提速干线开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列车,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刘志军说。据统计,去年全国客货运量和运输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旅客发送量完成13.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增长8.0%;货物发送量完成31.2亿吨,比上年增加2.5亿吨,增长8.6%;运输总收入完成3308亿元,比上年增加335亿元,增长11.3%。国铁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运输利润80亿元。

      今年基本建设投资将达3000亿元

      昨日,记者从全国铁路工作会议上获悉,铁道系统今年计划完成基本建设投资3000亿元,新线铺轨4415公里,复线铺轨3405公里。此外,2008年预期运输总收入达3610亿元。

      据透露,今年铁道系统将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并保证京津城际铁路在北京奥运会前开通运营。另外,还将推进哈大、武广、郑西、石太等客运专线和太中银、宜万等铁路建设,以及完成合宁、合武、胶济客运专线等工程的收尾工作。

      据透露,今年全国铁路运输经营的主要预期值是:旅客发送量14.18亿人次,货物发送量33.1亿吨,运输总收入3610亿元。与此同时,铁道部表示,坚持将运力向重点物资的运输倾斜,对煤炭、石油、粮食、化肥、棉花、救灾物资和人民生活必需品运输实行“五优先”政策,确保国民经济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于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