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时事
  • 7:金融
  • 8:信息披露
  • 9:路演回放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16: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周刊跨版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国企重组市场化大幕拉开
    2008:私募、主权基金推动全球并购
    新版交强险仍留下了知情权隐患
    不必夸大巨额
    “解禁”股份的影响
    现行听证会制度亟待进行全面改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08:私募、主权基金推动全球并购
    2008年01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志明
      目前我国投身直接并购事业的产业私募基金数量极为有限,而作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重要力量的私募基金,仍徘徊于投机炒作氛围浓烈的二级市场,未能潜心专注于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相信国家将会在相关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引导国内私募基金走入正规,国内私募基金并购亦能大有作为。

      ⊙陆志明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经济的唱衰与美元的持续贬值可能给全球经济带来灾害性的后果,同时也可能是全球投资者入手美国股权资产的最佳时机。根据彭博社1月初最新公布的数据:2007年第四季度,与美国公司有关的并购交易总额高达2305亿美元。而由于美元贬值,海外买家购买美国公司的并购额占其中的46%,为彭博社1998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大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该项数据并未涵盖亚洲以及中东一些地区主权基金所购买的美国银行业的股份,而这部分的购买金额可能高达179亿美元。如果加入这部分资金,那么美国并购中海外投资者所占的比例将达到50%左右。

      在美元持续贬值下,收购美国企业股权已成国际并购主流。恰逢美国经济受制于次贷危机和经济萧条,借机低位投资美国企业股权是当下美国国内外投资者的一致共识。而在这些投资者中,私募和海外主权财富基金已是投资主力。究竟这两个势力能否引领未来美国乃至全球并购的新风潮,无疑是2008年最值得期待的猜想。

      截至2007年年底,美元已经累计对欧元贬值10%以上,不仅为海外投资者投资美国降低了进入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美国企业对海外投资的门槛。

      因而从战略战术方面来看,对于那些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8年中期触底,并于2009年反弹的全球投资者而言,目前已属初步介入的时期,并且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见底,并购的规模将逐步扩大。

      而对于急于缓解经济恶化压力,力求早日实现经济再次复苏的美联储来说,全球资金流入美国不仅能解决次贷危机带来的信用体系不稳、资金流动不畅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刺激美国国内的就业与消费,缓解美元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上升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因而在新加坡两大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主动收购高盛等事关美国经济命脉的华尔街投行大鳄之际,白宫与国会相关机构并未有任何阻挠,甚至为其一路大开绿灯。与前年中国企业收购对美国经济并无举足轻重影响的加州石油时简直判若云泥,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基于2007年的市场表现,市场一度普遍预期: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进一步深入与美国信用体系的紧缩,曾红极一时的私募基金将进入艰难期。可全球私募基金领跑者——凯雷投资的总裁David Rubenstein却对此持有异议:目前私募基金在财务上依然稳健,并未受到信用紧缩的过多影响,未来私募基金仍将是美国并购市场上的主力。

      的确,到目前为止被曝光的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与次级抵押贷款直接相关的银行内部,而与次贷危机相距较远的私募基金并未受到金融危机的困扰——至少从目前来看,私募股权的财务状况依然殷实可靠。

      此外,与1990年左右爆发的并购危机不同,目前的私募基金并未采取当时激进的“垃圾债券”与“杠杆收购”模式,而是采用了较为稳健的“换股”加“现金交易”并购模式。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兼具了“换股并购”与“现金交易”的优点。这一目前主流的并购模式堪称开创全球并购新时期的利器。

      或受益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高成长性,或得利于世界范围内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升,主权财富基金带着投资美国获得稳定收益、迈向世界的豪情,一跃成为2007年全球并购的新势力。继阿拉伯世界的石油美元之后,中投公司、新加坡淡马锡等国家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左右美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并购活动的主角之一。而美国受制于经济衰退阴影的困扰,不得不接受来自其他国家主权基金的资金支持。    

      古语云:“富贵险中求”,不仅对于中国国家主权基金——中投公司,更对于中国广大的私募基金来说,2008可能是投身于全球并购新浪潮,实现快速突破的一年。虽然目前的全球经济走势扑朔迷离,但是险中求胜却是必经之道。

      受制于目前的资本账户管制制度与外汇可自由兑换程度,目前大多数国内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而对于直接性的全球大规模并购介入甚少。事实上,正好比IPO与二级市场交易一样,直接并购向为基金获取高额稳定收入的捷径,国外私募基金也正是靠在并购领域有所作为获取最大收益的。

      目前我国投身直接并购事业的产业私募基金数量极为有限,而作为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私募基金仍徘徊于投机炒作氛围浓烈的二级市场,未能潜心专注于中国产业发展之路。相信未来国家将会在相关方面予以优惠政策,引导国内大笔私募基金走入扶植经济发展的正轨,国内私募基金并购亦能大有作为。

      主权财富基金虽经历了“黑石股权”的出师不利,但无人能怀疑它在全球并购大环境下仍会大有作为,毕竟实现投资的多元化与分散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将“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作为目标,而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目标,如以具体的经济利益指标作为评估标准来分析评判主权基金的并购运作状况等等。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