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产权信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钱沿周刊
    乱花渐欲迷人眼 银行理财各显神通
    花旗银行推出首个
    投资开放式债券QDII产品
    荷银推“全球能源系列”
    挂钩结构性存款
    国寿在沪新推分红险
    信托理财:高端客户紧盯私募 小投资“打新”忙
    深圳平安银行推“新股乐”
    奥运生肖金银牌首次在沪开售
    理财产品多
    风险勿小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乱花渐欲迷人眼 银行理财各显神通
    2008年01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变化

      郭晨凯 制图 资料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

      2007年,毫无争议成为理财年。银行理财热火朝天,各类理财产品层出不穷,让投资者目不暇接。随着大盘股的汹涌入市,“打新”产品成为2007年最火的银行理财产品,掀起一阵阵抢购狂潮。银行QDII风生水起,吹奏波澜起伏的进行曲。信托产品稳坐钓鱼台,吸引着高端人群的目光。外币理财产品不甘人后,重装上阵,吹响“集结号”……

      ⊙本报记者 涂艳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额达1万亿元。

      作为银行中间业务的主力之一,银行理财产品如今可谓是热力四射。而仅仅在两年前,银行理财似乎还很难被人们接受,股票、基金、国债等传统投资品种风潮正盛。如今,银行理财已经不再是“贵宾专属区”,理财产品的日渐丰富让刚刚过去的2007年着实成了理财年。

      

      打新股高烧不退

      2007年以来,随着大盘股的汹涌入市,IPO成为人尽皆知的重大利好。只要有绵绵不绝的新股上市,银行打新股的产品就会“顺势而动”。“低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特别是针对个股的特定产品推出时总是能掀起一阵阵抢购狂潮。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普益财富最新发布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2007年回顾与2008年展望》中统计指出,2007年全年发行的196款新股申购类产品均为中资银行发行,其中光2007年下半年就有140余款打新产品面世。其中主要以短期类为主,平均期限为11.5个月,收益率也以5%-15%的年化率抢尽了理财市场的风头。

      上海众多理财师纷纷向记者表示:“最热门且我们最乐意推荐的就是打新股产品,毕竟门槛不高,风险小,且预期收益率比很多挂钩理财产品要高很多,封闭式的半年以上产品在此时就更没有竞争力了。”面对银行理财产品扎堆打新这一现状,深圳平安银行理财专家余屹表示:“投资者普遍追逐打新股理财产品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理性选择。”追求稳健的投资回报实属正常,但是单一目标化也体现了投资者“惟高收益马首是瞻”的浮躁心态。

      进入2008年,多数尝到了“打新”甜头的投资者估计将密切关注该类产品。尽管今年新股发行不会如去年一般密集,但其中的财富效应仍然足够吸引人。但余屹也提醒投资者,花无百日红,投资新股理财产品时更需把握时机,如果奥运过后股市出现拐点,到时该类产品的风险也必然随着新股破发而动。再者,“如果银行对该产品结构设计进行调整,重新配置资产比例,那么对它报以强烈期待的投资者估计会发生转变了。”

      

      银行QDII跌宕起伏

      作为吹响QDII号角的领跑者,银行类QDII曾经尴尬过,也扬眉吐气过。先因得不到投资者的理解而门可罗雀,再因基金QDII重磅登场而被抢尽风头,后因基金QDII出海落水而重新“得宠”。

      专家分析认为,银行QDII遇冷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制约,其一是产品本身,它在投资范围上受到限制,不像基金QDII可以全额投资海外股市,在这点上就难获激进型投资者青睐。但是理财师表示,现在银行通过推出“基金宝”已经能将银行QDII投资证券市场的比例抬升至80%。其二是销售渠道,由于基金QDII的销售可以依赖基金、券商和银行等多家机构,相比靠单一银行网点或网银销售的优势确实不小。

      在去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境外投资范围的通知》后,银行QDII才渐渐摆脱逆境,重现生机。该报告指出:“去年1-4月份平均每月发行数不足3款,而到5月单月已经累计发行了13款,而在9月之后的四个月里,银行QDII平均每月就可发行30款该类产品。”虽然外资银行在QDII业务上具有绝对优势,发行比例也超过了70%,但是中资银行凭借强大的网点优势和客户资源正在奋力追赶。展望2008年时,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员李要深认为,QDII产品的收益表现将更引人瞩目,而对于其风险控制将是各家发行机构的重点和难点,外资银行在海外投资经验和独立地设计、管理QDII产品能力等方面较中资银行还将具有明显优势。

      

      信托加温银行理财

      由于银行目前难以跨越分业经营的障碍,而信托公司手中握着政策的王牌,银行借道信托推理财产品逐步成为扩展银行中间业务的另一块馅饼。2007年信托类产品的发行数量稳步增长,报告统计显示,12月份信托类产品占到了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32.5%,接近三分之一。李要深分析:“由于信托类产品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信托贷款与证券市场,这样一方面银行可能以理财之名行贷款之实;另一方面这类产品收益稳定,是银行存款的较好替代物,比较能受到稳健型投资者的偏爱。”

      2007年信托类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占比达到75.3%,从产品类型看,信托类理财产品中有向非保本方向发展的趋势。挂钩证券市场和挂钩信贷市场的两个大方向也区分了不同的投资群体,但是由于银行销售的多数贷款类信托都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信托计划,故保本型信托产品的吸引力估计更受风险承受力稍差的投资者青睐。

      

      外币理财日渐丰富

      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投资者因为不具有流动性的美元理财产品被套牢而深感郁闷。尽管如此,但是自从2006年以来,外汇理财产品的设计已经日渐完善。余屹向记者解释到:“除了美元和港币,其它币种诸如欧元和澳元的理财产品明显增多,随着欧元对人民币的涨势,手中持有欧元理财产品至少很好的规避了汇率风险。”而西南财大的该份研究报告也对欧元理财产品报以了较大期待,“毕竟随着国人手中外币的持有量增多,欧元区经济的向好给投资者手中外币的增值提供了更新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