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时事海外
  • 7:专版
  • 8:时事天下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产权信息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中国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中国融资
    半年涌出20家 本土创投新军大扩编
    “华润北京”
    40万股权挂牌北交所获青睐
    华视传媒获评最具投资价值创新传媒
    富客斯引入软银赛富4000万美元投资
    移动社交网:
    移动互联网冬季里的一抹“春”色
    PE力求更灵活更快速更有效
    重交所规范涉讼国有股权交易
    盈利模式模糊 政策风险犹存
    ■项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PE力求更灵活更快速更有效
    2008年01月1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石贝贝
      应对私募股权投资新变化、新热点

      ⊙本报记者 石贝贝

      

      2007年,PE(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内地市场战事愈酣,而众多活跃的PE也感受到来自政策、行业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压力。

      “今年以来内地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第一,很多国内外竞争者进入内地市场,同时也赚到钱;第二,很多LP(有限合伙人,即投资人)更愿意把钱投进来;第三,行业的门槛、难度等不断提高。”一位资深PE人士表示。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兼亚洲增长基金主管祖文萃则进一步指出:“这就要求PE们在投企业时,要更具灵活性、更快速、更有效率。”

      目前,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亚洲最为活跃的PE投资市场。通过对内地有活跃投资记录的75家PE投资机构研究后,清科集团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30日,2007年PE机构在中国内地市场共投资170个案例,参与PE投资活动的机构数量达105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4.86亿美元。

      

      新变化:更多竞争者加入

      据清科集团研究中心统计数据,2007年前11个月,除一向活跃的外资PE机构,正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外资机构参与中国的PE投资活动;另一方面,中国本土PE投资机构也在不断壮大,随着他们与外资PE合作与竞争,中国PE市场将更显活跃。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去年12月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购基金管理公司或信托公司来进行间接投资,只要能够在风险和投资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可以进军PE市场。”

      尽管依然受限于《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但不少银行已开始悄悄尝试。PE行业人士认为,此前工行通过控股公司工银香港成为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就是商业银行曲线开展PE投资的先例。“各家银行都在谋求混业经营,通过境外控股公司或入股信托等‘擦边球’方式介入PE投资。”

      去年9月11日,中信、中金等券商开展直接投资业务试点的申请正式获得证监会批准,这意味着国内券商直投业务重新拉开序幕。据内地证券业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国内主要券商闻风而动,“大部分在悄悄筹备设立直投部门”。

      银行、券商们在资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足以让外资PE们感受到压力。祖文萃表示,与它们相比,外资PE在资金方面实力较弱。“但这也要看投资对象的需求。比如,我们的增长基金专门针对需要提升在资本市场知名度的民营企业,我们在这个方面就比较有优势。”

      

      新热点:

      A股退出和人民币基金

      2006年9月施行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对外资PE惯用的“红筹上市”模式进行了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是外资PE投资境内企业、随后实现境外上市的主要途径。

      根据《规定》,境内公司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或特殊目的公司并购境内公司,都须向商务部申请办理核准手续。某本土PE人士表示,这实质上控制了“红筹上市”的两个关键环节,而新规定中更为复杂的审批程序和批准证书“一年内有效”的期限,使其更为困难。

      或受《规定》和A股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影响,2007年VC/PE投资支持境内企业在A股资本市场“退出”案例明显增多。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去年前11个月有30家VC/PE支持的中国企业实现A股上市,是前年同期的6倍;融资147.25亿美元,约为前年同期的100倍,比海外市场的融资额高10.41亿美元。祖文萃认为,这并不表示中国不欢迎外资,而是说明政府希望把最好的企业资源放到国内。同时,中国政府也看到PE行业所能创造出的价值。“这些都是正确的决策,目的是培育本土PE,并为它们提供发展空间。”

      尽管外资PE需要因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祖文萃认为外资PE依然具有优势。“PE的竞争优势不在于从哪里募集资金、注册地在何处,而是PE投资企业之后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资源。”

      此外,一改单纯美元募资模式,PE也开始关注起人民币基金。清科创始人倪正东表示,从长期来看,募集人民币基金是一个趋势,而且也将越来越活跃。凯雷、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等知名PE机构亦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募集人民币基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