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盘点
  • T4:艺术财经·分析
  • T5:艺术财经·投资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不必让开发商闭嘴
    广东下调电价
    不具普遍意义
    价格干预应着眼于长远
    农行股改“一行两制”面临潜在矛盾
    中国的顺差情结应该结束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必让开发商闭嘴
    2008年01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学
      ⊙王学

      

      1月15日,建设部副部长齐骥表示:一些企业热衷于开发高利润高回报的大户型高档住房,更有少数企业违规开发,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囤积土地、捂盘销售等手段哄抬房价。他强调,“一些企业的经营人员公开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群众意见很大,影响到了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和谐。”

      的确,开发商的一些激烈言辞常常引起公众的不满,但是,让开发商Shut up(闭嘴)可能有害无益。

      首先,开发商为什么经常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公众要获取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渠道可以选择:一是政府有关部门,二是相关房地产研究机构,三是开发商。众所周知,有关部门的信息公开目前还远不到位,同时,相关房地产研究机构大都是开发商提供资金赞助或直接组建的,真正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机构少之又少,公众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就只剩下了开发商。而媒体翻来覆去采访的就是那几个熟悉的开发商,一口气把他们炒成明星,有的开发商由于经常露脸甚至开始接广告,这种现象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倘若政府有关部门信息公开到位,开发商还拥有如此之大的发言权吗?即便他们愿意说,老百姓恐怕还不一定爱听,听了也不一定信。

      其次,必须要明确的是,真正令民众不满的并非开发商的言论,而是囤积居奇、哄抬房价等不法行为,如果有关部门对这类行为严加打击和惩罚,严格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促使房价的理性回归,开发商即使说几句偏激的话,老百姓又有谁跟他去计较?而且,开发商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往往与个别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官员的同样不负责任的言论遥相呼应。每当中央调控政策出台,就有一些官员公开发表不同意见,甚至采取对抗行为,导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在这些地方不能贯彻执行。只有正视问题存在的根源,我们才能走出情绪的宣泄而找到解决问题之道。

      另外,“一些企业热衷于开发高利润高回报的大户型高档住房”的板子也不宜全打在开发商身上。商人的价值取向就是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一切行为皆围绕这一点展开。问题在于,我国对住房开发规划、设计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如果有关部门真正做到严格把关,开发商即便“热衷于”建设大户型高档住房,只要审批不放行他们也徒叹奈何。问题显然不全在开发商身上。

      其实,不仅民众对开发商不负责任言论的不满,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可能更不满。去年,一位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开发商爆出楼市“灰色产业链”:楼盘开发成本只占房价20%,开发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润,余下超过40%的利润全部被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消化”掉了。正是通过这些言论,民众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奇怪的是,迄今为止,没有哪个地方的政府,也没有哪个有关部门公开对开发商的指责作出回应。如果单方面要求开发商Shut up,只会使一些问题继续被遮掩,这同时也与我国法律赋予民众的言论自由权利相冲突。

      开发商群体无非包括两种人,一种是喜欢面对媒体,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这些话中可能充满谎言);一种是一声不响,投机钻营,不择手段闷声发大财。如果把板子仅仅打在前者身上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后者的危害可能更大,并且不容易让人警惕。

      让开发商Shut up,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目前对房地产领域反思的错位。因为这样可能封闭一些信息,使得民众对信息的渴求变得更为焦虑,一些不良信息可能更容易传播。我们常说,听其言,观其行,观其行才是根本。自然,有关部门应该通过严格的监管,通过对囤积居奇等不法行为的打击来迫使开发商之“行”符合法律的界定,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开发商说什么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