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环球财讯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股市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基金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栏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地产投资
    房地产中介迭生“虚症” 三大疑问拷问楼市
    合理控制流向
    第三方资金监管亟待落地
    小户型办公楼发展空间凸显
    早衰
    68%受访者:
    限价房入市可抑周边房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早衰
    2008年01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柯鹏
      ⊙柯鹏

      

      从中天到长河再到创辉,严冬里的房地产中介业,像是一副脆弱的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倒了下去。

      常人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号称中国最大的这些中介企业们,却非因才高于杰,以致土木形骸,实有其衰落的内在根源。

      表面看,“外秀内空”是这个行业的通病。服务业的特性决定了行业入门门槛极低,素质良莠不齐。市场好时,雨后春笋般涌出;加速扩张、广开门店,试图吸引风投关注,再来个打包上市,“捞一票就走”。缺乏资金实力的内在病灶,却导致占用客户购房款这种“类金融模式”大行其道,缺少资金监控和政策控制——生意惨淡时,立刻就引发极大风险。

      到此为止,事情就这么简单吗?非也。房地产市场疯狂发展,房价疯狂上扬,投机疯狂活跃,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市场无序又所谓“遍地黄金”,导致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市场萧条时,又流水席般倒闭。没有实现优胜劣汰,就像一生下来就看电视的现代儿童,形成所谓被动娱乐现象(Passive Entertainment):眼睛只管盯着屏幕。父母到超级市场,罐头、牛奶、鸡蛋,一包包买回来,一切包装成现成。这样的市场,失去了物竞天择的达尔文挑战,只会诞生庸人和无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达尔文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新陈代谢、优胜劣汰,更新才会有活力。中国的企业却大多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倚老卖老”成了常态。这种状态,在靠天吃饭的行业内尤为突出。照说中国房地产的市场化不过短短20年,房地产中介普遍实际年龄很小,但又有多少中介业者将自己定位为成熟的服务提供商而非单纯的掮客?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很尴尬。

      梁启超曾做《少年中国说》,但是,中国人的锐气一直提不上来。中国年轻人和年轻的企业,常常过早就缺乏进取心,早衰之态尽显并引之为“成熟”,就等着市场淘汰的那一天。其实呢,用年龄来划是非之线,是非理性的。“我从前也火红过”,那又如何?正因为你今天背叛了青春理想,才应该觉得羞愧。倚老卖老,说句不好听的讽刺——寿则多辱。

      眼睁睁看大厦起,眼睁睁看宴宾散,眼睁睁看楼塌了……眼前这重复多次的楼市景象,这“少年早衰”的老态,或许只有汪精卫的末日词句可做阐释:阑干拍遍,心头块垒,眼底风光。为问青山绿水,能禁几度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