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何鹏
国家统计局24日公布,2007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5%,全年上升4.8%,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在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国内“三过”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保持市场价格稳定的难度很大。
该负责人同时也指出,既要认识到稳定价格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到价格机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保持清醒头脑;也要充分看到稳定价格的有利条件,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做好发展生产、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的各项工作。
这名负责人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
从有利条件来看: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1月9日国务院召开第204次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价格工作,1月14日又召开了“全国保障市场供应加强价格监管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稳定市场和物价工作。
二是宏观调控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国家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抑制需求的不合理增长,为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是物质基础雄厚。我国粮食连续四年丰收,预计2007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小麦、稻谷、玉米等重要农产品库存充裕,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价格可以保持基本稳定。财政增收较多。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5万亿美元。这是稳定物价的重要物质基础。
四是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2007年以来,国务院综合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增加供给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冬播面积继续扩大,生猪和母猪存栏数量持续增加。农产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稳定食品价格。
五是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的情况会有所减少。国务院修订发布了《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批准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部分重要商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这将有利于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抑制价格的不合理上涨。
当然,今年稳定物价工作也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仍在上涨;国内需求旺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尚未根本缓解;除来自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影响外,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环保和资金成本增加,劳动力价格也有所上涨;个别商品供求矛盾缓解需要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