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金融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路演回放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大学问家朱谦之
    点滴经济学贡献
    刘纪鹏:不是“经济学家”但绝对是专家
    今年面临较大物价压力
    ■多声道
    推陈出新:海外中餐馆立身之本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刘纪鹏:不是“经济学家”但绝对是专家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卢晓平 倪小林
      刘纪鹏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改革中,他是中国股份制改革及股市建设的众多拓荒者之一。他自称自己不是“经济学家”,但绝对是专家。他主持了像玉林柴油机总厂等近3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他也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中很多次的言论之争,但他一直坚持资本市场的渐进改革思路,主张要将中国国情与国际规范有机结合,寻找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捷径。

      ⊙卢晓平 倪小林

      

      做中国资本市场的探路者很自豪!这是我们采访结束以后对刘纪鹏教授最为强烈的印象,和他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他很坦率,也很自足。不是因为他现在拥有的那些名誉和地位以及其他,而是在过去改革30年里,他有幸在中国股份制改革及在股市建设上,是众多拓荒者中的一员。

      在采访过程中,他递给我们一份参考资料,那是1996年他的署名文章《法人的困惑与思考》,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必需把中国国情和国际规范有机结合,我们需要的借鉴国际规范为中国国情所用,最终找到一条能够快速平滑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成熟资本市场的捷径。”

      中国的改革一定要切合实际,运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同样要结合实际。刘纪鹏对此的结论,依然来自亲生参与改革过程的实践。

      

      我信奉“猫论”和“摸论”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采访刘纪鹏很自然就从这一话题开始。谈到改革,刘纪鹏很激动。

      他曾经是我国著名经济学教授蒋一苇先生的学生,他说自己受到蒋一苇教授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范围的影响都相当大。这当然与他在首都经贸大学学习工业经济有直接关系,研究企业是专业带给他的乐趣。当时,蒋一苇教授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企业本位论》激起了刘纪鹏希望更深入研究中国企业的愿望,最终报考了蒋一苇教授的研究生,从此和中国资本市场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这样的字眼是很忌讳的,股份制在当时也是极为敏感的话题。改革初期,股份制改革试点企业选择的改制样本,基本上是那些与国计民生关系不是很大的企业,大多都是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由此,他和导师的第一个股改方案是为重庆嘉陵厂一家集体企业做的。刘纪鹏认为“当时我们不可能把这些集体企业的产权按照职工、企业家这样去划分,时机不成熟,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所以我就一步一步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设计中国企业股改的模式。” 尽管后来有不少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列,按国情寻找出路至今还是没有改变。

      这也是刘纪鹏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投以极大关注的原因,没有创新没有民间改革动力,何来今天的经济大好局面?邓小平的“猫论”正是解放思想的最通俗也是最为经典的阐述。说起他参与很早以前的STAQ交易系统的建立过程;为了海尔的股改方案,带队到企业奋战的情景;讲到李宁公司与健力宝的分拆和组建股份公司;作为大陆企业到港上市的专家组成员,推动H股上市等等如数家珍。最后说“我最看重的是改革的方法论和方法论的改革。当我们确定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之后,怎么才能在稳定和发展的双重要求中找到正确的路径,来实现这个方向才是最关键的?小平同志的 ‘摸’论和‘猫’论是我们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当时不应过多地争论,哪个效果好就用哪个。” 刘纪鹏和那些早期改革的参与者一道,经历了中国改革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他于1986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十多年里主持了像国家电力公司、中国投资银行、海尔集团、天津开发区总公司、李宁公司、四通公司、哈药集团等近300家各类企业的股改、上市及管理咨询方案设计。其中每一个方案都要在选择和观念上与传统势力和观念交锋,这种效率在学者中是极为罕见的。

      正因为他与企业的交往,更坚定了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支撑他到现在依然满腔热情参与企业改制和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设计。

      

      “老树发新枝”是一个创造

      在众多为企业设计改制的方案中,玉柴的故事最富有戏剧性,所以他被玉柴绑架的故事,就成了刘纪鹏不得不讲的故事。

      那是1992年4月,刘纪鹏到中国工业经济研修中心讲课,下边听课的企业老总们都是正在迫不及待寻找改革路径的人。玉林柴油机总厂厂长王建明也在其中。当时玉林柴油机总厂还是一家国有大型企业,王建明对刘纪鹏讲课的内容一时很难消化,但他意识到股份制这是个好东西,有可能让企业走出新的发展路子。便想办法让刘纪鹏到玉林去考察企业,并为企业设计一套股份制改革的方案。

      刘纪鹏用了七天时间在玉林埋头设计出了玉柴的改革方案,创造性地采用了“老树发新芽”的办法,让玉柴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将玉柴的资产一分为二,成立玉柴集团公司和玉柴股份有限公司。由集团公司以法人身份在原玉柴总厂基础上以募股设立方式成立玉柴股份有限公司,并持有存量资产折成国家股,同时代管从股份公司剥离出来的一些辅业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这样一来,既符合上市的股份公司产权清晰的规范,又解决了原有国有企业的股份由谁代表和管理的问题。最终使玉柴不仅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成功上市,而且在纽约上市时也得到了国际专家的一致认可。方案通过后,玉柴成为广西首家股份制公司,在全国成功地定向募集企业法人股8000万股,募集股金2.4亿,如数转入玉柴的银行账号。玉柴不仅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实现了法人股上市,之后更是在美国成功上市。

      中国的改革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起步,去绘出崭新的蓝图,我们很多的改革都是对于过去成型的制度原则以及构架的创造性改造,这一点正是改革的难度,也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全盘推到重来的关键之处。

      他把中国特色的这种企业改革称为“老树发新芽”,讲到了问题的关键。嫁接、革新、派生这些方法我们在30年的改革中都一一尝试过。中国大多数企业是由改造才进入股份制,要规范就必然纠缠在人员安置、制度风险以及需要时间等等事情上,为了争夺时间不规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用大批企业改造嫁接股份制本身不能不堪称中国改革初期的创举。

      

      勇做中国资本市场探路者

      刘纪鹏曾对媒体很认真地解读自己:“我是学者和教授型专家,所以不要叫我‘高人或经济学家’,我喜欢咨询这门职业。和各种各样的企业家探讨企业的产权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刘纪鹏还是一家咨询公司的董事长,这家公司已经成立了15年,是原中信集团的董事长、后来的国家主席荣毅仁先生亲自签文批准开办的,也是中国最早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一家专业咨询公司。成立之时,《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等都做了报道。尽管刘纪鹏的志向根本就不在经商,但他为了接触实际,能始终站在改革的前沿,能脚踏实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著书立说,是他人生的第二步规划,这正是刘纪鹏对“标准”这家咨询公司不离不弃又不做大的真正原因。

      刘纪鹏对于在一些重大改革问题上多次和一些人争论,甚至和过去的一些老师和朋友“反睦”,感到有些歉意。这倒不是因为他为自己争什么利益,而是一如既往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坚持正确的原则而已。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必须勇于和善于“为公弃私,为大弃小”。

      他认为:股份制改革最初在政治上的争执非常大,当时认为股份制就是私有化,国有资产流动就是国有资产流失。中国股份制改革的真正起步是由国家体改委带动,并由央行和体改委分头管,在体制上很不顺。我们认为,应该组建独立的证券监管部门,于是由联办组织,我和李青原、章知方等一起讨论,并由我执笔写了《在深化改革进程中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报告,提出银证分离,组建证监会。该报告发表在《经济日报》(1991年),被联办同志称为《联办宣言》。这在当时就需要冲破银证不分的体制,但事实证明这一步对中国的股市发展非常关键。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改革一是因为国内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因为全球化的压力。在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系列改革中,的确留下了很多体制上的硬伤,也给国内留下了像股权分置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政府监管股市文化等等话题的争论空间。很多次发生在证券市场上的言论之争,几乎都与刘纪鹏有关。例如,在股权分置改革推进的关键时刻,他发表在媒体上的一篇长篇综述,不仅针对当时人们对股权分置改革的种种不解进行解释,而且还对一些偏激的言论给予了回应。他认为,如果真正回头看一看中国股市的18年发展史,就不难解开很多人的心结了。

      由此看来,刘纪鹏被淹没在这些问题中,成为口水漩涡的中心人物,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过程中坚持了支持资本市场的渐进改革思路。其实,中国的整个改革过程不就是在试错中不断前行的吗?在这个问题上,董辅礽老先生曾说“有学术之争,无是非之辩。”依此老先生之言可以多给学者以宽容,因为只要坚持改革,我们就需要更多象刘纪鹏这样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