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金融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路演回放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金融
    “内忧外患” 上海两会激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民盟上海市委:政府、市场都要“靠”
    人大代表:打造金融中心需“软硬兼施”
    全球保险机构
    缘何钟情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全球保险机构缘何钟情上海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蕾
      ⊙本报记者 黄蕾

      

      上海中山东一路17号,是一幢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的英式小楼,这幢现在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建筑,却承载着中国保险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意义:1992年,中国大陆第一家外资保险分公司——美国友邦保险上海分公司,便设立于此。

      如今,它依然矗立在外滩,见证着上海保险市场的与日繁荣。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以中外资保险机构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开放性保险市场格局在上海已经形成。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作为其重要产业之一的保险业正在迅速、健康地发展,保险机构数量与日俱增,机构类型日趋多样化。

      在近3年时间里,上海保险业保费收入从307亿元增长至482亿元,保险公司数量从55家翻番至96家(包括5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探索,上海保险业日益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柱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北京、深圳、天津、重庆等地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出台诸多扶持政策力度,以吸引保险公司眼球。而在出台优惠政策上,上海并不见长,仅是浦东出台了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新财政扶持政策。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利润空间使上海成为保险公司集中火力争夺的战场?素有国际保险“航母”之称的英国劳合社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虽然没有提及过多原因,但在国内其他地区考察多年后,劳合社最终选择落“子”上海。

      劳合社的选择,也是市场的选择。一家外资保险公司负责人一语道破其中原委:“证券市场是否活跃、进出口贸易是否发达、居民收入是否领先等是我们总部选址的标准,而综合下来,我们给上海打的分数最高。”

      劳合社当下入沪,无疑将加大上海力争成为再保险中心的筹码。上海保监局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如是形容劳合社的“角色”——劳合社进入中国最立竿见影的效应,就是为上海带来大量的经验、技术和人才,作为一个保险市场,劳合社中国子公司落户上海,势必会吸引与劳合社有业务往来的国际公司入沪。

      可以说,劳合社的到来,让上海建设保险中心城市由“量变”向“质变”迈出了重要一步,也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有了更足的底气。

      事实上,保险中心不能只靠政府推动,而是由市场形成的。当一个城市的自保、分保业务渐渐活跃起来时,保险中心自然就形成了。我们发现,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在两个保险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政策支持色彩,政府在其中只不过起到了提供基础保证设施的作用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