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金融·证券
  • 6:金融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路演回放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投资基金
  • C8:基金·投资者教育
  • C9: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0:基金·私募
  • C11:基金·海外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互动
  • C15:基金·研究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1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金融
    “内忧外患” 上海两会激辩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民盟上海市委:政府、市场都要“靠”
    人大代表:打造金融中心需“软硬兼施”
    全球保险机构
    缘何钟情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大代表:打造金融中心需“软硬兼施”
    2008年01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邹靓
      张大伟 制图
      ⊙本报记者 邹靓

      

      在有上海市市长韩正参加的浦东新区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现场,上海市人大代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孙持平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两项基于实用性质的建议。其一,他认为应当紧抓政策资源、争取中央支持,以做大做强金融业务、提高金融的硬实力;其二,他认为要抓基础工作、塑造金融文化,提升市民的金融意识,营造诚信的环境,集聚金融人才,以打造金融的软实力。

      孙持平认为,提高金融的硬实力依赖于国家的配套政策,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多,目前实施的难度还比较大,但在打造金融的软实力方面可以有更多作为。他提出,随着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开展,不仅仅要着力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还应该金融的创新和金融中心的建设方面投入更多。

      孙持平提出,浦东的改革是金融先行,通过金融创新解决了资金的瓶颈问题。“如今,浦东应当抓住机遇推动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应该在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制度的创新上更有所作为。”他提出,上海应当积极争取金融监管机构的支持,扩大在沪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上的权限;完善市场的金融体系,扩大投资渠道,强化政策配套的支撑,鼓励上海的金融机构先行先试,进行更多跨市场组合型的产品的创新。

      孙持平认为,诚信体系的建设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也是衡量上海金融生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多维度的金融约束机制,完善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如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强化信息披露的力度;如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构造政府、企业、银行、市民互相理解支持和谐发展的新秩序;以及充分发挥征信系统的作用,建立长效的机制,并对失信的企业和个人客户进行必要的处罚。”

      最后,孙持平对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资源提出建言。他认为,机构集聚,人才集聚和金融产品创新要三杆齐下,率先建立跨部门、跨市场、跨区域的金融创新合作协调发展机制。他说,还要加强沪港之间的金融合作,充分利用各大银行在港的分支机构,加强沪港联系和沟通,包括产品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一些制度性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