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007年上海市正式成立了以韩正市长为首的“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
但是,上海也正面临着“内忧外患”:如何将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如何平衡与香港的竞合关系;如何面对国其他兄弟城市的“虎视眈眈”等一系列问题。韩正也坦言,虽然成就不小,“剩下的问题都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将很大承担上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之路能否稳步前行。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2008上海两会”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次会议上传出的信号或将主导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方向。
⊙本报记者 唐真龙
“今后五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取得更大进展,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资本市场规模要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位居前列,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在1月24日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韩正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新的五年规划目标。
做为一项由上海实施的国家战略,上海国家金融中心建设备受瞩目。2006年,上海市公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1月25日,韩正做补充报告时表示,目前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正面临巨大挑战,虽然过去五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剩下的问题都是重点也是难点”。
相比韩正市长的“内忧”,上海所面临的“外患”来的更加猛烈一些。在上海之前,香港已经成为亚太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北京、天津、深圳等地也都已提出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而去年以来,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天津的滨海新区更是抢尽了风头,连续宣布了一连串重大的金融开放措施。南北夹击之下,上海的忧虑正在增强,在目前正在进行的2008“上海两会”上,这种忧虑正在演变成一场实实在在的“头脑风暴”,来自各条战线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纷纷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建言献策。
国家战略如何在地方演绎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更应该是一项国家战略。”浦东新区人大代表、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证监会前副主席)表示。“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机制、政策各个方面,因此既要需要上海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不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沈祥荣向记者直言:“屠副市长的到来表明中央政府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两根“软肋”,即人民币仍然不可自由兑换以及金融监管环境较严,金融自由度较低。从主导方向上来看,这两个问题已非上海自身所能解决。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在短期内恐难实现,而对于金融监管环境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已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道现实命题。对此,民盟上海市委集体建言:“上海应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加快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充分发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作用和优势,走出一条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紧相互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高效合作,又好又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道路。”在争取中央支持方面,上海应继续争取并落实中央政府在机构设置、业务创新、金融监管、法制建设等方面对上海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新政更多地在上海先行先试,设法邀请中央金融部门干部来上海挂职,加强沟通,了解与合作。
不过,更多的人则主张先练“内功”,浦东新区的一位人大代表表示,“向中央政府要政策促发展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上海应该靠金融创新和提高软实力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观点也成为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识。
加快形成“上海价格”叫板国际市场
在24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韩正表示,下一个五年,上海“要积极配合国家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拓展股票、债券、货币等全国性金融市场功能,促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的集聚,支持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市场和鼓励金融创新已经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下一步的重点推进事项。
“上海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屠光绍表示。经过几年的建设,上海不仅建立了相对齐备的金融要素市场并集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同时汇集了大批的金融人才。上海目前已经形成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全国性金融市场。截至2007年上海的金融机构已达870家,高居全国之首。
“不过上海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在金融市场上,上海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上海市政协委员沈祥荣认为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应该重点发展金融要素市场。与他持相同观点的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杨迈军也认为,除了在现有市场基础上深入挖掘以外,上海还应该努力推进新的金融市场落户上海,比如钢材和石油,并在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形成“上海价格”,叫板国际市场。
而除了金融市场的优势外,上海还有另外一大优势,即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最大优势就是先行先试,因此很多金融创新都可以放在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框架下进行。”上海市人大代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孙持平表示。
孙持平认为,在改革开放迎来三十周年的2008年,浦东新区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浦东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推动新一轮的金融创新,在完善金融市场、推进金融制度的创新上更有所作为。在具体措施上,浦东应该争取金融监管机构对上海的支持,扩大在沪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权限,更好地完善市场的金融体系,扩大投资渠道、强化政策配套的支撑,鼓励上海的金融机构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在跨市场组合型的产品创新上能够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