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环球财讯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4:产权信息
  • D5:专 版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2008 年 1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观点评论
    保尔森能拯救美元吗?
    要尽快建立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中国为何不需要土地中介?
    “次贷”蝴蝶冲入A股兴风作浪
    再现需求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再现需求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2008年01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卓
      从我国1985年以来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看,凡是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都是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的年份。但自2003年至今,再没有出现这种情况。CPI创新高主要是由于供给面的结构性缺失,少数商品的供应紧张造成的,并非需求膨胀的拉动。因此,经济运行中并没有再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高增长、高需求、高通胀”局面。

      ⊙陈卓

      

      对于2007年的物价上涨问题,一直有成本推动型和需求拉动型等两种观点。通过数字分析,我国目前出现的结构性价格上涨主要由投资造成的成本拉动,并非居民的需求拉动,今后直接由需求拉动通胀的可能性也不大。

      首先,消费需求仍属稳中见旺,并未显现过热迹象。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来看,自从1985年以来,凡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超过15%的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是比较高的,同时,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的年份都是投资和消费双膨胀的年份。最典型的是1988年和1994年,198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5.4%和27.8%,当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8%,成为当时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价格上涨高峰;199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都增长了30.4%,当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1%,再次创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新高。但是在2003-2006年,虽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在20%以上,平均增幅超过25%,但消费增长相对平稳,各年平均增长幅度低于12.5%,没有出现与固定资产投资相应的高速增长,因此这几年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其次,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协调,经济运行并未出现“高需求、高通胀”的局面。从2003年开始,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是控制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并取得了积极成效;2006年以来,通过实施控制出口,特别是“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增长,稳定外部需求等一系列措施开始取得成效。从总体看,总需求中的投资与出口需求增长受到一定抑制。

      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商品市场供求关系日益趋于协调。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商品统计,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全部商品的比重由2002年下半年的13.7%提高到2007年下半年的18.1%;而供过于求的商品由86.3%下降到81%,长时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已基本消失。市场供求状况的根本改变,决定了由生产销售者占主导地位的商品市场,转向了由消费者占主导地位的市场。由于商品供应日益丰富,居民挑选余地大大拓宽,再也不可能出现短缺经济时期的抢购风潮了。从总体上看,CPI创新高主要是由于供给面的结构性缺失,少数商品的供应紧张造成的,并非需求膨胀的拉动,经济运行中并没有再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高增长、高需求、高通胀”的局面。

      再次,收入增加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商品的需求难以再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1998-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6%,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年均增长14.9%。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一方面直接对消费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和购买力,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经济承受力。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日趋理智,消费心态更加成熟。

      随着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大大提高。

      对于部分地区的粮价上涨,一些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平抑粮价。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密切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粮油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办法,发挥临时存储粮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如果价格波动异常,且持续时间较长,国家会放出一部分粮库的粮食进行价格调节,稳定市场,这些对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抑制粮价上涨,稳定民心起到重要作用。多数居民对涨价反应平静,对政府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了更大的信心,没有出现抢购现象。

      另外,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不会因食品价格涨跌而抢购。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食品等商品消费支出比重逐渐降低,服务性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54.3%下降为35.8%,降低1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由58.8%下降到43%,降低15.8个百分点。因此,从以上食品消费比重可以看出,近年来居民用于食品的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并具有一定刚性。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影响力度已经大大减弱,不会因物价的波动而对市场产生大的影响。  

      因此,尽管价格的上涨特点是以食品为主的结构性价格上涨,暂时还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价格上涨,也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应该关注的是,在消费需求加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综上所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严格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使得投资的增长速度与国情、国力及科学的发展观相适应。其次是要在保持投资与消费适度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供给和限制出口等政策措施控制国内价格的上涨幅度。第三是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对价格上涨的承受能力,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