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时事国内
  • 3:焦点
  • 4:要闻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8:上证研究院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2008 年 2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上证研究院
    今年经济增长关键看内需与公共政策强度
    全球经济面临滞胀风险
    四管齐下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政利益关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四管齐下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政利益关系
    2008年02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曙光 张弛 段绍译
      ⊙张曙光 张弛 段绍译

      

      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和汇率政策又不敢大动的情况下,我们认为,财政政策调整可以大有作为,政府的社会政策对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影响深远。

      首先,政府收入增长过快,也是经济失衡表现。从2000年至2007年,财政预算收入年平均增长21 %,2007年超过了30%,达到了5.1万亿元,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经济增长的税收弹性是2.09,政府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是居民收入增长率的2倍。

      不仅如此,现行财政统计中的预算外收入有重大遗漏,有很多重要项目没有列入,其中土地出让金和社会保障收入是两大项。据有关报道, 2004年土地出让金2006年7600亿元。另据社保理事会负责人披露,社保收入已从其成立时的100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大约4000亿元。由于没有国有企业预算,我们既不知道出售国有资产的收入,也不知道国家分享国有企业股红和利润的情况。至于铸币税收入,从基础货币的快速增长中就约略可知。

      政府收入多,增长快,集中的财力就多。在总财力一定的情况下,民间部门的财力就相对少了,由市场配置的资源也就少了。现在,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不小,但政府的财力充足,一方面没有改革的动力和需求,另一方面还可加以掩盖和拖延。因此,政府收入过多,并非全是好事,也是一种失衡的表现。

      其次,加快税收体制和收入政策改革。如果从加入WTO算起,“两税合一”改革去年通过并在今年实施是一大进步。而增值税的转型又是一波三折,只在东北地区和中部26个城市中进行试点。至于从以流转税为主向以所得税为主的转变,只能在增值税转型完成以后才能着手考虑。在税收体制的改革上,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只是在起征点高低上打圈圈,征收的对象还主要是工资收入者,仍然解决不了公平税负的问题。至于各种资源税的改革,更是一大问题。由于垄断利益集团的势力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策决策,这方面的改革更是寸步难行。

      如果说税收征管相对比较规范,还有账可查,那么,预算外收入的随意性更大,可以说相当混乱。每年上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居然不反映在预算外收入的账上。至于各种各样的摊派和收费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要知道,预算外收入也是政府收入和预算收入,只是表列在预算账户之外而已,对它的管理应当像预算收入一样严格,每一笔收支都应当符合规章,有据可查。这表明,目前我国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再次,支出体制和支出政策改革要加大政府社会性支出。政府财政的基本方针是取之于民,用之于用。因此,财政支出的分配和使用是考察政府行为和政府功能的重要方面。但是,如果看一看政府支出的结构,再做一点国际比较,其差距就相当明显。

      政府支出通常包括行政管理和国防安全等维持性支出,教育、卫生、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社会性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支出。如果去掉不明用途的其他项,那么,经济性支出、社会性支出和维持性支出大体各占三分之一。虽然经济建设支出的增长趋缓,但这部分支出依然过大,尽管社会性支出的增长有所加快,但增长最快的还是行政事业费支出,如2006年行政事业费支出占全部财政支出的18.7%。

      从政府社会性支出的情况来看。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1996年最高(占17.8%),此后呈下降趋势,2006年占12.8%,10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直保持在2%-3%之间,低于2001年低收入国家平均3.3%的水平,也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2000年达到4%的目标相差甚远。在全部教育费中,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在下降,由个人承担的部分在增加。同样,教育支出的内部结构也处于失衡状态。

      在医疗卫生支出中,由政府支出的部分由最高时的将近40%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0%,而个人支出的部分占到了60%左右。根据世界银行资料,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2000年全世界平均为5.4%,我国只有1.9%,而且城乡差异巨大。

      至于住房保障,2006年在廉租房的投资约为78.2亿元,2007年前11月约为145亿元,占到全部房地产投资不足1%。可见,政府在社会性支出方面是相当吝啬的,表明政府并未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政府在社会性支出方面存在的不足,其原因在于政府行为缺乏社会制衡,政府支出没有纳税人的监督。

      最后,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自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比例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央收入从22%一下子上升到50%以上,且持续至今,虽然支出比例变化不大。由于目前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利益矛盾,而现行财政体制加剧了政府之间的利益争夺,扭曲了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

      理顺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根本办法是改革税制,做到财权和事权的统一和一致,解决成本分担和利益分享的问题。比如,要抑制地方的征地冲动,就要开征土地物业税,并将其全部留给地方,使地方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以满足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需要,而不再从征地上取利。这样才能禁止地方政府的征地行为。类似问题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张曙光: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张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段绍译:娄底市广大实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