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时事天下
  • 8:广告
  • A1:市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货币债券
  • A5:环球财讯
  • A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海外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专 版
  • B8: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时事天下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时事天下
    气候变暖作祟 全球“身陷”极端天气频发期
    南京新港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议公告暨关联交易公告
    能源粮食短缺 世界面临双重威胁
    上海大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度业绩快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能源粮食短缺 世界面临双重威胁
    2008年02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雁争
      ⊙本报记者 李雁争

      

      有关气候持续变暖,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情况得不到抑制,人类将面临能源和粮食短缺的双重威胁,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美国减排立场仍未改变

      就在极端天气袭击许多国家时,1月30日至31日,由美国主办的第二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在夏威夷召开,日本、德国、中国等16大经济体以及联合国与欧盟的代表与会。

      会议主要讨论了2013年之后的主要经济大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中期目标、2050年的全球长远减排目标,以及与会国采取具体减排行动的可行性等。美国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康诺顿表示,与会者充分认识到加快实施“巴厘岛路线图”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有关欧盟提出的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0%的目标,以及一些国家提出的2050年全球排放比目前减少50%的目标,与会各方存在较大分歧。

      但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从一开始就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总统布什认为议定书“不公平地免除了发展中国家的减排责任并且会引起美国失业率的上升”,并以此为由要求各主要的污染国家共同分担减排的责任。他还提出,各国应该采取“自愿的”减排措施和减排目标。

      在本次会议上,美国一贯的立场没有改变。布什政府依然没有说明它下一步所要采取的措施,而只是强调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向气候变化研究提供资金,以及对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进行立法等等。

      会后,不少经济体代表在肯定美国举办此次会议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敦促美国采取切实行动,设定具体目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法国代表布里斯·拉隆德说:“我们正在期待美国采取下一步行动。”

      

      气候恶化危及管道运输

      沈骥如指出,1月的极端天气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只是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随着气候进一步恶化,未来紧急情况可能翻倍。

      在过去100年间,北半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了0.76摄氏度。但据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尤里·伊兹拉埃尔最新的测算,未来100年内,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1.4-4摄氏度。

      俄罗斯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部长谢尔盖·绍伊古此前介绍说,在过去10年间,俄罗斯发生的危险紧急自然情况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从150起增加到了350起。

      他指出,各种事故频发的原因在于气候持续变暖。“在过去30年间,永久冻土带的融化深度平均增加了20厘米,并且仍在持续增加。如果永久冻土带开始全部融化,那么打桩场和管线设施将开始塌陷。请诸位想象一下:届时将房倒屋塌、天然气管道和石油管道也会下沉。”

      他说,紧急情况部采取了一切可能措施以防止类似紧急情况出现,但是俄罗斯当然还值得严重担忧。俄罗斯联邦民防、紧急情况与消除自然灾害后果部提供的资料也显示,由于受高温导致铁轨变形的威胁,俄罗斯铁路交通危险地段事故发生几率可能增加。

      资料显示,中央区联邦区、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和南方联邦区都将会受到这种威胁。该部官员称,此外,这些地区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将会超出多年平均事故率20%-25%。

      专家表示,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石油主要靠铁路和管道运输,一旦意外时间频发,国际能源价格将长时间保留在较高水平。

      

      石油替代之路困难重重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欧盟计划到2010年使成员国使用生物燃料的车辆比例提高到5.75%。因此在印尼,人们却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砍伐森林,以建造棕榈园,为欧洲制造生物燃料。

      但是,印尼多数居民靠森林为生。随着人们在原本动荡不安的巴布亚和加里曼丹等地区砍伐森林的步伐加快,当地居民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了主要的社会问题。

      绿色和平组织的布斯塔尔·迈塔尔认为:“不久之后,当地居民有可能同生产生物能源的公司爆发冲突,因为他们要捍卫自己的土地。”

      人们同时还发现,以这样的速度砍伐森林却使印尼成为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由于印尼人普遍采用烧荒的方式,使得这个面积仅为全球陆地面积0.1%的国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却占到全球总量的4%。

      沈骥如指出,这说明生物乙醇替代石油的战略还有不少问题,石油依然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粮食短缺引发地区争端

      在“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首次把达尔富尔冲突同全球变暖联系在了一起。在达尔富尔,粮食匮乏被认为是牧民和农民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之一。粮食减产在东非地区引发了大规模移民。这种情况在从肯尼亚到乌干达再到厄立特里亚的东非地区普遍存在。沙漠化和不断增加的人口给日益减少的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据联合国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预计东非部分地区将来的粮食产量将下降多达70%。许多分析人士最为担心的是全球变暖推动的这种变化的速度。安全分析人士杰夫·达贝尔科说:“令人担心的不只是资源的绝对匮乏-非洲一直干旱,而是变化的速度。如果变化非常迅速,各机构就没有时间反应。”

      亚洲方面,印度新德里国际政策中心战略研究专家布拉马·切兰尼1月17日曾在美国国会演讲称,全球气候改变已经危及到亚洲地区各国的经济、环境和政治,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各国一起努力,共同防止这些因为气候改变造成的更深远的危害。

      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分会会长伊戈尔·切斯京则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俄罗斯遭受来自亚洲国家的移民压力。他说,与俄罗斯南部接壤的国家目前已经遭遇水资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必须为预防未来发生灾难性的气候变化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