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邱家和
观察艺术家,除了其作品的拍卖纪录之外,还应该看其展览纪录。作为比翼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徐震历来主要从事装置与录像艺术,走上艺术舞台刚好10年,其作品虽然绝少在拍卖台上露面,却积累了众多展览纪录。
两条线索
徐震的展览纪录很多,但他自己却有一种简单的盘点方法。那就是循着两条线索:“一条是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群展,直接反映我的创作意图与艺术趣味的;第二条是所参加的一些重要的群展,其中的作品比较重要。”
从1998年开始,徐震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办自费的群展。他回忆道:“当时展览很少,画廊也很少,年轻人展览机会很少,大家都尽力往外推。”时过境迁,如今,画廊多了,展览更是多如牛毛,直到2006年还有那个38个个展一起办的热闹。
至于国际性的大展,2001年徐震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国外双年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也触使他联想到一个问题,即面对由欧洲人出资、在欧洲场地上做的展览,中国艺术家该如何面对?如何来理解这样的国际性展览?如何来看待其中所包含的欧洲的游戏规则?“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文化战争’。但我们应该如何参与,如何去改变游戏规则?”
把媒体的反映当创作素材
根据徐震的介绍,早在2001年前,他虽然也做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摄影等,但主要还是做录像,因为其拍摄成本低。由于装置作品的制作费用则十分昂贵,他的大多作品只是做了草图,没有很成形的作品。
2001年后徐震开始做装置艺术,逐步推出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比如2004年上海双年展期间上海美术馆那个走得“快”的钟,曾引起上海媒体的热烈反响。对此,他解释道:“观众、舆论与社会本身,也是创作的一种材料,有时作品需要这种材料。”
作为补充,他还谈到了另一个突出的例子,那就是著名的“8848-1.86”。在作品里,徐震用录像、照片等媒介证明“世界第一”的珠穆朗玛峰被他锯掉了1.86米(相当于他的身高),这一尝试的结果也引起媒体轰动。他说:“媒体的反映本身就是一种材料。由于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许多‘世界第一’、‘之最’等纪录有依赖感。能否摆脱这种依赖?以当时的判断,至少有人会相信,但没人能去证实。这正是该作品的讨巧之处。”
挑战底线
“我觉得艺术家可以做任何事情,不再是仅仅表现美的画家,不再只是固定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感受,包括挑战常人的常识、心理底线和道德禁忌。这种挑战,其意义就在于可以让大家换一种方式看问题。”在徐震看来,艺术家对常识的挑战尽管经常会触及到一些禁忌,但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7年,瑞士巴塞尔的香格纳画廊推出“徐震18天”个展,其中,徐震用遥控的模型飞机舰船与玩具坦克,在地图上玩起了所谓的“侵略”。他解释说,目前正是中国国力崛起的时代,所以中国艺术家大多数会做这些与“国家”概念有关的展览。许多外国人也是冲着“中国”来关注这些作品与艺术家的。问题是,目前艺术完全由资本控制,许多展览失去了针对性与挑战性,展览纪录也失去了价值。徐震感叹,“人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或许若干年后,当疯狂的商业热潮渐渐消退,人们会再度认识到,在艺术领域里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钱解决的”。
附:徐震的展览纪录
时间 | 展览名称 | 地点 | 展览性质 |
1999年 | 超市艺术展 | 上海 | 自发组织 |
2001年 | 第4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人类的高原 | 威尼斯, 意大利 | 参展 |
2002年 | 范明珍和范明珠-孪生艺术展 | 上海 | 自发组织 |
2003年 | 第五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 | 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 参展 |
2004年 | 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 | 上海美术馆 | 参展 |
2004年 | 62761232 快递展 | 上海 | 自发组织 |
2005年 | 第51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 | 威尼斯,意大利 | 参展 |
2006年 | An Animal | 上海 | 自发组织(由38个个展组成) |
2007年 | 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 |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 参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