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斯图加特市,是“奔驰”和“保时捷”汽车的总部所在地,工业发达,环境优美。在闹市区,火车站前的国王大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摊,那是云南人金姐的谋生地方。金姐经泰国辗转来到德国,一个人拉扯着儿子长大。
金姐满脸沧桑,似在农田劳作过多年。她在德国的营生,说起来非常简单,一小摊白色的首饰,像是银质的。另外,还顺便出售一些电话卡。
在斯图加特,并没有城管会驱赶金姐,她在固定的时间来到固定的地方,她的顾客,学生居多,而多数学生经人介绍而来,并成了回头客。
金姐像德国人一样,认真而按部就班地过活。她按时缴纳医疗保险,定期体检,还定期去教会。像金姐这样的年龄性格和长相,就这样安祥而有尊严地生活在异国他乡,据说她还购置了两套居处,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看到金姐,你或许能活生生地体会到,德国人是如何实践“(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格言的。
众所周知,德国并非传统的移民国家,然而,一旦在这个国家生根,政府或民间组织会提供一些方便甚至帮助,好使移民与社会融合。
德国媒体中,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做“融合”,与中文的时髦词“和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前者似乎更强调动作,而后者更注重效果。
对比幸运的金姐,国内的小商贩同行们似乎活得很沉重:风吹雨打中做点本小利微的生意,已然颇不容易,还要额外地忍受“影响市容,有碍观瞻”的人为影响。
然而,小商贩对环境资源的破坏,究竟有多大呢?难道会超过汽车工业或任何一种其他工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吗?
如果说,小商贩的存在对市容构成了负面影响,那么,无非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小商贩们没有足够的钱或缺乏必要的审美训练;第二,是城市的规划没有为其留下容身之地。这既不是小商贩故意而为,也不是他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答案,似乎已经明了。
如果某些法令法规严格到很多人都敢冒险违反时,是否该考虑降低门槛了:与其征收不到,不如豁免;与其抄没他人饭碗,不如为其留着;与其封堵,不如引导;与其嫌小商贩的东西不美观而将其砸烂,造成浪费,不如“浪费”一点财政,帮补其达到不影响市容的效果。
退一步说,即使“影响市容“的问题解决不了,也不必将小商贩视为眼中钉。
也许,国内的安定团结,需要良好的政策来帮助老百姓安居乐业,而底层的群众尤其需要扶一把。在引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不应忘记同时引进“社会保障”的人文关怀。
值得升斗小民信靠的政府,一定会是有向心力的政府。我们相信,“煮豆燃豆萁”的悲剧不会一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