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要闻
  • 4:观点评论
  • 5:时事国内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公司巡礼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环球财讯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财经人物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财经人物
    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82岁高龄的卡尔·哈恩:遥想当年,
    我最高兴的就是亲手在中国建立了两家合资企业
    我现在一周至少工作6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82岁高龄的卡尔·哈恩:遥想当年,我最高兴的就是亲手在中国建立了两家合资企业
    2008年02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宦璐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徐汇 摄
      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82岁高龄的卡尔·哈恩:

      遥想当年,

      我最高兴的就是亲手在中国建立了两家合资企业

      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

      不辞辛苦地来到中国,是因为他对中国有感情。

      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不看好中国市场。

      1982年-1993年,在哈恩担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期间,

      他力排众议,亲手建立了大众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

      当初,上海大众的产能设计为500台。

      20多年过去了,

      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2007年共计生产达90万台车,

      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大众的最大海外市场。

      在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在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都不能忘记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

      ⊙本报记者 宦璐

      

      一位82岁的老人,独自一人拎着皮箱,辗转于世界各大机场,出现在某些重要会议的现场。他从来不喜欢带随从,也不要求住五星级酒店的豪华套房。他就是卡尔·哈恩博士,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

      退休后,他是大学的客座教授,到处演讲,四处旅行,出现在世界各地。虽然退休了,但他的心里仍然装着大众汽车、德国经济和整个世界。

      寒冬料峭,他和他的新书《我在大众40年》,出现在了上海,并接收了记者的采访。

      

      最满意自己的全球化眼光

      《我在大众40年》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他的个人回忆录。卡尔·哈恩详细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他参与大众汽车发展的亲身经历。他在1982-1993年担任大众汽车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大众成长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集团,为公司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大众汽车从零点成长为世界顶级汽车企业的千回百转的艰难历程。

      哈恩说:“我对中国很有感情,当有人提出翻译英文和其他版本时,我首先提出要出中文版,这里包含着我对中国的一份情感。”在他心目中,中国已成为整个世界经济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使中国读者了解到大众汽车公司采取了怎样的全球化战略,成为现在欧洲第一大、世界第三或者第四大汽车公司。它所走过的道路,对于现在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汽车工业,能够带来一些启发和影响。”

      在上海四季酒店,哈恩博士的开场白是:“我已经有15年没有出席过任何的媒体活动了。”但80多岁的他,思路清晰,目光锐利,仍可以从容化解记者们一个又一个刁钻的难题,他甚至还能够清楚回忆起20多年前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这一页的历史从来没有翻过,虽然这一切距离他走下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已有14年之久。

      在汽车业,哈恩最先拥有全球化的眼光。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创见性地将大众的家用小轿车甲壳虫引入北美市场,并风靡整个北美市场,大众亦随之成为第一个把外国汽车品牌在美国卖到了50万辆的汽车公司;20年后,他找到了替代甲壳虫的明星车型:高尔夫。大众开始对产品的高雅和独特形象有了新的规划。

      大众汽车集团在他任上,开始了全球化运作,收购了南欧的西亚特(SEAT)公司、东欧的斯柯达(SKODA)公司,并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合资工厂,这包括在中国组建的南北大众两家合资公司。同时,他还开启了奥迪豪华品牌的塑造之路。

      当记者问他希望人们如何评价他时,哈恩表示,最希望被称作是一个具有全球化眼光,重视国际化的企业家。

      

      力主大众进入中国市场

      上世纪80年代,哈恩力主大众进入中国市场。当时,几乎所有的跨国汽车公司都拒绝这样做。他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我希望能够参与中国强大的经济发展,使中国巨大的潜力能够被发挥出来。80年代初期中国汽车工业技术虽然很薄弱,但是到后来,和当时的上海汽车拖拉机联营公司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交流以后,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只是当时只有我们有这样的信心,其他外国汽车公司没有这样的信心。特别是对于很多外国汽车公司来说,它们并没有把它们的技术转让给中国的愿望。”

      在谈到他当初下定决心来中国的最重要原因时,他认为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古老文化独一无二的特征打动了他,“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样的国家会有未来,也能造好汽车。”

      当初,大众和上汽成立的上海大众的产能设计为500台,20多年过去了,去年一年,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这两家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共计生产了90万台车,2008年,大众即将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外国汽车公司,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了大众的最大海外市场。

      

      重温大众、一汽合作之旅

      1983年,在距离上海西北方30公里远的安亭,中国最早的大众汽车下线了。即使这样,中国的汽车工业基础太弱,因为生产配套等问题对于双方的合作产生了严重的障碍,但哈恩始终相信“长期下去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只要中国能达到1980年葡萄牙的汽车密度(那是欧洲最低的),这个国家的轿车数就达1.3亿。”三年后,另外一个重大历史机遇突然出现在哈恩博士的面前,虽然当时的他正在度假,但他牢牢抓住了它。

      1986年,哈恩的一个保险行业的朋友偶然听说中国的一汽在原先的卡车生产区域之外修建了一座巨大的轿车工厂,一汽的高层正在跟克莱斯勒的人谈判。幸好这一年,哈恩在自己的夏日别墅里装了一台传真机,他立即就用一台小型打字机给当时一汽的厂长耿昭杰写了一封信,24小时后就接到了耿的回音:邀请哈恩访问一汽。

      1987年的10月,当哈恩第一次踏上长春的土地时,长春给他留下了一种荒凉的最初印象。“一个庞大的身穿棉袄的欢迎委员会和一辆中国产的加长红旗在等候我们,宽阔的大街上是没有尽头的、沉默的骑着自行车的人流。”当时,哈恩住在一汽简陋的招待所里,他24小时没有脱掉大衣,因为整个城市的供暖系统还没有开始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坚持谈判到凌晨一点。“最痛苦的是,第二天一早冲进浴室时,只有几乎是快冻成冰的水。”

      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大众和一汽成立了合资公司,一汽以许可证的方式生产奥迪100。后来,又增加了生产高尔夫和捷达的条款。

      哈恩的长春之行收获很大,在离开长春时他还得到了耿厂长送给他的一款加长的大红旗车模。多年后,回忆这些往事仍然让哈恩兴奋不已。

      称中国是世界经济的

      发动机和稳定器

      哈恩毫不掩饰对中国的信心:“我相信中国在今后仍然会继续保持10%的增长。欧美国家在过去十年里面取得了经济的增长,又避免了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它们以低廉的价格平抑了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所以说过去十年,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也是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如果说过去世界是靠美国这一个发动机,现在我们是靠两个发动机,一个是中国,另外一个是美国。”

      虽然现在回过头来看,哈恩也并非完人。他也被指责将产品线拉得过长,无法集中精力反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北美迅速崛起的日本对手。此后,大众失去了欧洲之外最重要的市场。

      哈恩对此也给予了解释,“我在80年代担任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的时候,要来中国,要东进捷克,还要去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南下去西班牙,去了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重组墨西哥的业务,我们当时和印度政府也进行了谈判。这使我们当时无暇进一步重整在美国的业务,当然今天来看,我要负一定的责任。”

      事实上,在现代商业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毫无争议的。但任何一个认真看了他的自传《我在大众汽车四十年》的人都会明白,具备战略家的胸襟和眼光对于当下企业家们的事业是多么重要。

      在采访快结束时,哈恩的一句话令在场的所有记者动容:中国的发展让我们都能够有充分的信心,我希望我能活到看到中国成为世界汽车第一大国的那天。

      ■人物简介

      卡尔·哈恩博士1926年出生于德国凯姆尼茨一个工业世家。1954年进入大众汽车公司。1959年至1964年,担任大众汽车美国公司的总裁,1973年至1981年,担任德国汉诺威大陆轮胎公司的董事长,以全新的企业战略拯救了这家企业。1982年至1993年,回到大众汽车,一直担任大众汽车公司的董事长。在任期间,实现了甲壳虫后继产品(帕萨特、高尔夫、波罗)的成功以及奥迪品牌的复兴。但他最主要的业绩是通过在中国、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让大众汽车集团跻身世界顶级企业行列。

      ■人物语录

      我最喜欢坐在我喜爱的单桅帆船14的舵柄旁,在撒丁岛海边休假。这是新思想灵感诞生的理想场所,当然最好是在4级风力时。

      将家庭和职业结合起来,不偏袒任何一方。工作和责任永不停止,永远没有地理上也没有时间上的界限。

      我一直有这样的信念,我到今天还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就是说资本固然要让它增值,固然要让它赚钱,但是资本增值和赚钱的目的是为了人,倒过来,资本和利润最终说到底应该还是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改善我们的社会,改善我们的生活,不能把它倒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