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路演回放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国内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股民学校/高手博客
  • C8:地产投资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缓解外部失衡应构建有效宏观政策组合
    货币政策对缓解外部失衡有效?
    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当前的通胀压力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政策对缓解外部失衡有效?
    2008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兆荃
      货币政策

      对缓解外部失衡有效?

      ⊙苑德军

      

      在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外部失衡的过程中,货币政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就政策调节手段而言,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失衡可以通过四条途径:

      一是汇率政策调节,即政府或金融当局采取主动让人民币升值的政策措施来抑制出口,以减少贸易顺差;

      二是利率政策调节,即金融当局通过利率变动方向和利率水平的调整,来影响海外“热钱”进入意愿和进入规模,从而影响资本项目顺差;

      三是信贷政策调节,即商业银行通过减少对出口企业的贷款,或增加对进口企业的贷款,压缩出口企业的产能或提高进口企业的进口能力,来减少贸易顺差;

      四是“对冲”操作调节,即央行通过“对冲”操作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控制货币供给量,弱化外部失衡带来的通胀压力。

      在具体的政策调控过程中,除信贷政策调节使用频率不是很高外,其他三种政策调节手段都是现实的调控手段,其中“对冲”操作更是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策工具。

      那么,这些政策调节手段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呢?

      从汇率变动的效果看,尽管人民币处在一个不断的升值过程之中,而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升值速度明显加快,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但贸易顺差不减反增,汇率对抑制贸易顺差增加的作用十分有限。道理很简单: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动,主要受制于出口商品的结构和价格、国际市场需求、出口管理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相形之下,汇率只是一个影响不甚重要的变量指标。

      就利率政策的实施效果看,我国去年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则连续多次降息,中美之间的利差进一步拉大,这实际上起到了刺激“热钱”进入的效果。而且,由于提高利率会进一步吸引“热钱”进入,客观上增大了人民币汇率上升压力,使得央行在利率政策的选择上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至于“对冲”操作的政策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其一,如果说前几种政策调节是事前调节的话,“对冲”操作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后调控,即在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已经形成后采取的调控措施,其旨在弱化外部失衡的消极后果,对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是力所不及的。其二,这是一种缺乏主动性的被动调控。央行“对冲”操作时间的把握和“对冲”操作规模的确定,都以顺差结汇的时间和数量为依据,这限制了央行政策调控的空间,使央行的政策操作处实际上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其三,这是一种成本较高且具有“互逆效应”的调控。作为央行“对冲”操作筹码的央行票据的发行成本,每年都以百亿元人民币计。或许更令人忧虑的,是“对冲”本身具有的“互逆效应”,使“对冲”的客观效果与政策调控者的预想反差很大,甚至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比如,“对冲”规模的持续扩大,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上升,进而推高利率总水平,而在人民币存在很强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又会刺激海外“热钱”大量流入,引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加剧外部失衡,从而使“对冲”效果与央行的调控初衷截然相反。

      为什么货币政策对缓解外部失衡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个中原因其实并不复杂。货币政策以调控货币供应量为己任,作用范围主要是货币信用领域,直接调控对象是商业银行一类的金融机构,其主要影响金融微观主体的金融行为,而巨额贸易顺差生成于实体经济部门,现有的缓解外部失衡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对出口企业的行为并不能施加有效的影响。于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政策调控效果被打折扣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