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时事国内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海外
  • 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8:路演回放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路演回放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4:艺术财经·投资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汽车周刊
  • B8:汽车周刊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专栏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环球财讯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2008 年 2 月 29 日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盈利“瘦身” 汽车业步入结构性增长
    整车企业急需建立退出机制
    车企规划大“变脸” 壳资源仍吃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或 8621-38967898,zengp@cnstock.com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车企规划大“变脸” 壳资源仍吃香
    2008年02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中国汽车业步入了令世界羡慕的黄金期。但并非人人都能享受这顿盛宴!

      曾经榜上有名的中国整车生产企业,如今几乎每一个细类都面目全非。昔日的王者,今日无踪影者都也不在少数。

      上世纪90年代,国家规划了“三大、三小、两微、四轻、二中、三重”的汽车分工框架。具体为: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神龙作为“三大”轿车基地;北京切诺基、广州标致、天津夏利作为“三小”的轿车基地;长安奥拓、贵州云雀作为“两微”的轿车企业;南京依维柯、西南五十铃、北京轻汽、吉林一汽作为“四轻”的生产基地;一汽集团和东风集团的“二中”项目;济南斯太尔、包头奔驰、襄樊日产的“三重”项目。

      时至今日,“三大”依然存在: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东风神龙。但大者已经不再保持过去呼风唤雨的地位。后来者上海通用一举夺去大众系盘踞多年的销量冠军宝座,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仍在前三名之列;但东风神龙则黯然被抛在大众系、通用系甚至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新秀之后。

      “三小”中除天津夏利外,无论是风光一时的北京切诺基,还是郁郁而终的广州标致都已经消失了。在品牌消失后,这些企业开始重新引进外资的工作。生产切诺基的北京吉普厂现在改名为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开始了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资新路。广州标致的重生则诞生了一个本田中国的奇迹、一个广汽集团发家的奇迹。

      1997年3月,饱尝失败苦果的法国标致以一法郎的价格将所持的广州标致全部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后撤出;此后本田汽车公司以1美元价格迅速买断标致在广州标致的所有股份和债务,与广汽集团合资组建了广州本田。其后,在中国诞生了加价盛销广州本田雅阁的奇迹。

      “两微”中仅存长安奥拓。贵州云雀也是一个失败的项目:1997年,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与日本富士重工株式会社签署了合资生产1万辆云雀轿车的意向书。按照云雀项目规划:总投资达6.54亿元,中方持股51%、日方持股49%。但该项目最终陷入生存危机。因具有生产许可证,贵州云雀于2004年被浙江青年看中。今年,浙江青年走上了和英国莲花合作生产轿车的道路。

      竞争相对低于轿车的“四轻”和“二中”犹在。“三重”中有所变化,原来生产斯太尔的济南汽车厂变身于中国重汽,成为中国重卡行业的龙头企业;包头奔驰仍在,但远不及中国重汽;襄樊日产重卡更难寻踪。

      消失的企业重组后已改头换面,但这只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在汽车准生证作为稀缺资源的时代,产业资本可以借收购而进入汽车行业。宛如A股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一样,在A股大环境不好的年份,亦有不少壳资源退到三板,而乏人关照。一旦中国汽车市场出现大拐点,汽车生产许可证这个壳资源不吃香也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