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时事国内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专栏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金融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金融
    政策开闸 银保深层次合作的猜想与抉择
    银保合作需
    “技术和艺术”
    ■机构声音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机构声音
    2008年03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苗燕 黄蕾)
      ■机构声音

      银行:

      业务转型迫切是投资险企动机

      允许银保相互投资,从银行业的角度看,动机是要进一步推动银行业的综合经营。目前在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下,央行频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资金运用确实存在相当大压力。而作为监管机构,只把信贷闸门关上而不让它去寻找利润来源渠道是不行的。这是允许银行投资保险公司的直接动机。

      从银行业来说,迫切需要业务转型。长期以来,银行依靠信贷作为主要盈利模式,这样的情况下,对银行来说,风险、盈利的渠道都相对比较单一。而当前,银行的流动性充裕,银行需要寻找一个资金运用的渠道,这是促进银行业多元化经营、混业的内在要求。综合经营的内在条件已经具备、外在条件也已成熟。并且,银行此前已进入了基金、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目前看,发展态势良好。

      

      保险:

      国外混业经验需借鉴但忌照搬

      商业银行进入保险业虽然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竞争,但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促进整个寿险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利好。

      两个行业互相参股,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汇丰、花旗、ING等金融控股集团在综合金融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金融企业借鉴。同时,由于国情不同、企业不同、管理团队不同,把国际上混业经营的经验引入中国以及如何借鉴还值得深入探讨,本土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取长补短。

      (苗燕 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