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时事国内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司封面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
  • B8:专栏
  • C1:理财封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港股直击·股金在线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钱沿周刊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信息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8 年 3 月 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信用体系建设还是由政府来做的好
    绿色证券令值得欢迎
    “融资门”
    何以走不出怪圈
    多角度多方位看待和理解再融资
    “阳光法案”的意义不仅限于反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用体系建设还是由政府来做的好
    2008年03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邓聿文
      我们要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应当是一个内容上实现全覆盖的国民体系,空间上规则一致的统一体系,以及全社会共同利用的共享体系。但这样一个信用体系,唯有政府才能做到……

      ⊙邓聿文

      

      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传闻流行于市场的情况下,日前宁夏11家上市公司签署《诚信公约》,规定上市公司董事长要作为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上市公司要强化专门机构负责信息披露工作,此举在全国尚属首例。

      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严查股价操纵及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是证券监部门近年来工作的重点。证监会去年颁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最高检和公安部也正在考虑推出对包括上市公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案件在内的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补充规定。尽管如此,证券市场违规披露信息,或者信息披露虚假或有严重误导性陈述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去年就有64家上市公司因此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的74次处罚,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杭萧钢构案,三嫌疑人利用泄露内幕信息一个月左右就非法获利4000多万元。

      自平安推出再融资计划导致股市大跌以后,最近,股市上又充斥着不少公司的再融资消息。一些人或机构利用弱市中投资者对再融资的恐惧心理,肆意散布或提前泄露再融资的信息,致使股市闻增发而色变,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散户损失惨重。真真假假的再融资传闻,考验着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上市公司、中介机构、股民甚至监管部门对履行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和诚信道德。此时宁夏11家上市公司用签署公约的形式,郑重表示绝不将相关信息泄露给亲属、朋友、同事或其他人,绝不利用职权、亲属、同事及朋友关系等打听和非法获取相关信息,显示上市公司对诚实守信的自觉坚持,值得称道。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资本的积累是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信用资本,坑蒙拐骗,就没有银行愿意给它贷款,企业的股票、债券和商品也就没有人买,合作者和客户没有了,所有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就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对企业而言,即使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好,但如果它在财务报表、商品、服务上做假,在信息披露上欺骗投资者,丢掉了信用资本,那么,它必然会陷入困境,并最终从这个市场中消失。尤其是对那些要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发展壮大的企业来说,对投资者的诚信,不仅是取得投资者信赖的基石,也是走向资本市场的通行证。

      不过,要在社会形成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仅有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尽管企业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中国,虽然市场经济实行了多年,但像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违约毁约、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失信行为普遍存在,并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建设和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大公害。这种信用缺损的状况,不是企业尽责就能搞好的。

      简单地说,一个社会的信用可分为政府信用和商业信用即民事信用两部分。政府信用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自身的行为有关,民事信用则因涉及人群广、事务多,因此能否拥有一个比较完备配套的基础设施至为关键。作为全社会的一种公共资源,如果没有一个全社会的资源共享机制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就会使信用体系出现条块分割,形成信息市场的壁垒,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在当前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所以,一个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应该有一定的规范。比如,在国外,每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号码,根据这个号码,每个人都有权查询自己的信用记录,如果发现有不实记录,对提供不实记录的单位或个人,有权要求赔款。但在我们这儿,不是没进行信用建设,而是我们的信用建设分散在不同的行业、部门和地区,像银行、证券、保险、海关、学校、企业、医院、航空等,都有自己的信用记录,但彼此却是分割和封闭的,没有有效整合起来。唯一一个全国统一的身份证号码,搞了20多年,还存在着大量的作假,另外,也只与社会治安联系起来,跟公共服务系统不关联。这种状况,是无法去获取企业的真实信息的。

      所以,我们要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应当是一个内容上实现全覆盖的国民体系,空间上规则一致的统一体系,以及全社会共同利用的共享体系。但这样一个信用体系,唯有政府才能做到。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理者,政府所掌握的资源以及政府本身的公信力,使得政府在事关信用体系基础的信用记录、征信组织和监督制度建设方面,处于独一无二的地位。例如,只有政府才有权在企业融资、市场准入或退出等制度安排中,制定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其他任何市场组织,都没有这方面的权力。况且,像银行等商业机构进行的信用建设,是一种商业机密,负有对客户保密的义务,是不能随意对外公开的。

      总之,在信用信息混乱的当前,企业或商业机构建立自己的信用记录是必要的,但是,要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互联互通的信用体系,则非政府莫属。政府不能把这一责任推给企业或委托给其他市场机构去做,那是不合适的。在打击证券市场虚假信息发布方面,同样要这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