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忘“义” 战略收购频变短线投资
2008年03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军
⊙本报记者 陈建军
收购当初雄心勃勃的表示意在战略布局,但很快却变成了获取短线投资收益。这种战略收购虎头蛇尾的现象,在近期中小板公司的资本运作中相当刺眼。
上个月,思源电气再次抛售了所持平高电气274.2969万股。去年12月,思源电气已经抛售了471.0735万股平高电气。思源电气抛售的这些平高电气股份,是“蛇吞象”失败的产物。
“公司战略目标是,通过提供在各细分市场上领先的输配电设备,成为一家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果有机会继续增持平高电气的股份,公司可以整合平高电气及其相关方的资源和优势,把平高电气公司发展成为一家在高压开关行业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公司。”思源电气在收购决定中的豪言壮语尚言之在耳边。这例沪深股市第一例中小板上市公司希冀并购主板上市公司的事件,一度被当作佳话。然而,思源电气掀起“篷头”之后,竟然转而获取短线的投资收益去了。
与思源电气类似,德美化工在收购宜宾天原股份有限公司15.69%股权上,同样将战略收购变成了短线投资行动。2007年11月27日,德美化工办妥了收购宜宾天原15.69%股权的手续。德美化工当时表示,收购宜宾天原是公司逐步打造完善精细化工产业链的一个举措。但出人意料的是,德美化工2007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六次会议,竟然做出了转让宜宾天原4.71%股份的决定。德美化工转让宜宾天原股份的价格,是在受让宜宾天原股份6.698元/股价格的基础上溢价5%。
对于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将战略收购变成短线投资,德美化工没有解释其中的原因,但思源电气的相关动机已经昭然若揭。按照思源电气的表述,出售平高电气是为了分散公司资产过度集中的风险,以保证公司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思源电气高管们从这种变味的战略收购中获得巨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