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4日,沪深两市已有近2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7年年报,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例不到两成。尽管和以往一样,多数公司集中在三月中下旬和四月份披露年报,但分析已披露的200多份年报,已经可以发现一些和以往不同的现象,以及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能成为普遍现象的新问题。
ST公司赶披露“早班车”
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中一个较突出的现象莫过于ST公司频赶年报披露“早班车”。
以沪市公司为例,截至2月底,在沪市已披露年报的128家上市公司中,有19家是ST公司,占比近一成半,这在以往是绝无仅有的。更重要的是,19家公司有18家实现扭亏为盈,且多数公司并非微利。分析这些公司年报发现,ST公司业绩大翻身主要是得益于前两年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众多ST公司进行了非公开发行和重大资产重组和资产注入,盈利能力增强,业绩得到明显提升。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些扭亏为盈的ST公司出于尽早摘帽的目的,以便尽快恢复再融资权利,于是一批扭亏ST公司便抢先披露了年报。据统计,上述沪市已披露年报且实现扭亏的18家ST公司中,已有10家提出了撤销特别处理(摘帽)的申请,其中华侨股份和卧龙地产已成功实现了摘帽。
非经营性占用基本绝迹
已披露年报体现出来的另一个特点是未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清欠的成果得到了一定的巩固。近两年,监管部门突出强化了对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规范和监管,经过2006年的“清欠年”和2007年的“公司治理年”,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行为得到有效改善。
根据上证所提供的相关数据,上述128家公司截至年报报告期末,基本上没有大额新占用。这说明远离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这一监管高压线的理念,在上市公司中已经普遍形成并得到了贯彻。
但应该指出,在已披露年报的公司中,个别公司仍然存在在报告期初或期中发生占用,但在报告期末归还以回避监管的现象。交易所人士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交易所在年报事后审核中将会作出特别的关注和处理。
非经常性收益仍占相当比重
沿袭2007年半年报的特点,非经常性损益在上市公司净利润中所占的比重仍然较重。以沪市数据为例,截至2月29日,沪市已披露年报的128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343亿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86亿元,非经常性收益占了全部净利润的16.6%。据分析,非经常性收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债务重组收益。典型的代表如目前每股收益排名两市第一的ST浪莎,公司每股盈利高达5.21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仅为0.20元,该公司畸高的每股收益主要来源于债务重组实现的损益。第二,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投资收益。从已披露的2007年年报看,主要是上市公司出售交叉持有的股改限售股所获得的收益。第三,取得政府补贴得到的营业外收入。另外,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据悉,按照新会计准则,2007年控股股东通过非公开发行向上市公司注入股权类资产的,都可能遇到非经常性损益大幅影响上市公司利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