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广告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时事
  • 7:金融·证券
  • 8:广告
  • A1:公司封面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广告
  • A5:上证研究院·经济学人
  • A6:上证研究院
  • A7:信息大全
  • A8:信息大全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股经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股民学校
  • B5:维权在线
  • B6:财富人生
  • B7:专栏
  • B8:书评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基金一周
  • C3:基金·封面文章
  • C4:基金·基金投资
  • C5:基金·基金投资
  • C6:基金·投资基金
  • C7:基金·互动
  • C8:中国基金业十年大巡礼
  • C10: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C12:基金·数据
  • C13:基金·数据
  • C14:基金·评选
  • C15:基金·私募
  • C16:基金·人物
  •  
      2008 年 3 月 1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6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6版:上证研究院
    新时期中国改革将碰触两大核心敏感点
    基本公共服务
    不能失去“准星”
    扩大公共服务支出对经济平稳增长有多重功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本公共服务不能失去“准星”
    2008年03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两个与民生相关、并影响下一步改革方向的话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尤其是公共服务,直接影响老百姓生活,人们谈论更多。不过,在众多议论中,有两种声音值得一议:一种是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超配要求,还有一种是对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认识失当。

      比如,在义务教育方面,有人提出,既然要优先发展教育,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是否能向前延伸至13年,国家把学前教育也包了。又比如,在医保和医患关系方面,有人认为应大幅提高医保金额,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有人提出要提高医生待遇,免除其后顾之忧,以缓解医患矛盾,等等。

      总之,政府要尽可能多地增加财政投入,尽可能多地为公共服务“买单”。尽管在今年的总理报告中,国家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已经有了更多承诺,相关财力投入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以往,但人们似乎还需要更多,还有许多矛盾有待解决、有不少缺口需要填补。

      怎么办呢?怎么来看待中国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时期,出现的这种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新矛盾呢?

      是采取“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加计划经济时代平均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还是量力而行,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并在供给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以获得用一分政府投入带动十分社会供给的杠杆效益,从而使公共服务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削弱经济增长。

      如果我们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超配,那么尽管一时看起来很美,但其后果是很危险的。一则公共服务有其刚性,上去了就下不来了。中国有13亿人,上去一点,财政上的数目字就会很惊人,造成沉重负担;二则算上每年的增长率,将会对今后的财政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最终背上包袱,影响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果我们对公共服务的供求关系理解走偏、操作失当,那么不仅不能缓解当前的矛盾,反而会增加新的麻烦。比如,目前我们在教育上的投入是有不足,这是个问题,但更大问题是教育投入不均衡,特别是对次发达地区的投入与发达地区相差很大。还有医患矛盾,一方面是包括人材在内的各种资源向大医院超配,造成老百姓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医生疲于奔命;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医院、乡村医疗机构又不能发挥基本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总而言之,目前是体制问题、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严重。不解决这两大问题,再多的投入也可能是白费,再好的设想也难以济事。而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是对不合理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首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造,然后从方式上加以调整。

      就政府而言,在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对基本公共服务要以均等化的目标加以管理,让全体老百姓公平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进服务供应竞争,保障有效供给,让老百姓得到价值相当的服务,进而促使公共服务的供给更有效率。而不是相反,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粗糙方式,提供不受欢迎的公共服务。

      说到基本公共服务,我们的思考需要有一个基准点,这就是中国国情。什么是中国国情呢?就经济而言,一是经济基本面情况,二是经济运行方式。基本面情况大家都熟悉,不必赘言。经济运行方式却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一大成就,就是走上了市场经济轨道。用市场化方式解决供求问题,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基本公共服务也不例外。

      我们在考虑公共服务投入时,如果能巧用市场杠杆,那么不仅会直接造福于老百姓,改变老百姓的消费预期,为扩大消费注入强劲动力,而且还能拓宽社会服务市场,创造服务岗位,提升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之能有更多的钱用于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才是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最理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