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沪深股市暴跌40%,尽管原因很多,但与股改的后遗症有直接关系。而股改后遗症目前正以极端的方式吞噬着股改成果,如不引起重视并拿出有效措施加以治理,那么遭受重创的不只是涉市未深的千万股民,也会使我国居民的既有财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国际金融博弈中一再流失,并对国家金融安全与新一轮经济增长构成威胁。
这是比股市暴跌更让人忧心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看一看股改以来市场都发生了哪些值得玩味的事情。
2006年初,在人民币汇改和股改的双重制度变革刺激下,沪深股市启动了本轮行情。在去年5·30前,一些早先还唱衰中国股市的外资金融机构赚得盆满钵满。5·30后,市场出现短暂调整。随后,蓝筹股在主力机构倡导下奋力推高股指,至10月达到峰值。
在此过程中,市场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一是入市的境内外主力继续以形形色色的估值理由大赚其钱;二是工商银行、中石油等超级大蓝筹粉墨登场,使金融机构棘手的资本充足率问题转眼间化为烟云;三是巴菲特等国际金融大鳄在香港等地轻松地放出了手中的中资股筹码,以惊人的数额拿走了利润。
与此同时,素以价值投资为旗号的著名外国投行在赚足了中石油的上市中介费之后,任由中石油以48元的高价开盘,并以首日约40%的换手率结结实实地套住了一大批中国内地股民。自此,中国股市开始了深幅回调,其幅度比一身都是经济毛病的美国还要厉害许多。
而在这两年间,除了新上市的公司得到了最大好处之外,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谁拿走了谁的钱,谁的钱又进了谁的口袋,十分清楚。而现在,新一轮唱空中国经济,利用股改后遗症来做空中国股市,以博取廉价筹码的游戏似乎又已开始。
那些已经付出血汗钱的股民,现在又面临再次输掉手中筹码的威胁。这是何等怪异的博弈现象。而这一切,与什么有关?与股改的后遗症有关,与股改的核心精神没有得根本落实有关。那么,什么是股改的后遗症?股改后遗症又有哪些表现?
所谓股改后遗症是指股改的特殊安排对市场的干扰。其表现有三:一是公司股东,特别是大小非股东与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取向并不一致;二是大小非集中减持的时间安排,对市场造成了不计后果的冲击;三是上市公司并没有改变“圈钱”陋习,并没有形成公众公司应有的回报意识。这些问题在最近的市场上都再次浮现出来。
而从股改的历程看,在股改上半场,也就是大小非减持之前,市场借着股改和汇改的双重变革,做足了功夫,把股改的助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本来,乘着这轮行情,转变我国国民的财富结构,把过高的居民储蓄降下来,也是件对经济结构调整有利的好事。但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特别是大机构的入市诉求不同、赢利企图不同。从而把市场推到了高估的边缘。
现在,股改已进入了更艰巨的下半场,大小非开始减持。那些曾经享受过特殊制度安排、获得过特殊股权利益的大小非股东,由于其筹码廉价,从兑现一己之利出发,不顾公司市值,不顾市场好坏,将巨量筹码投向市场,造成了对市场的全面冲击。而一些机构,出于获得更廉价筹码的考虑,也姑息放任。导致市场出现危局。
现在要问的是,股市后遗症对经济社会将会有哪些伤害?简而言之有三:一是储蓄回流银行,使金融改革和国民财富结构变化出现倒退。这在央行有关数据中已有所反映;二是廉价筹码丧失,这是一些金融寡头以更低成本收集筹码,布局下一轮以重组与争夺控制权为博弈的最好时机;三是股改初衷迷失,市场呈高度博弈状态,短线投机盛行,资金实际运行效率降低,并不能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而所有这一切,最终将造成居民消费倾向的滑落、造成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运行的伤害,这是与股改初衷相悖的。为此,市场各方对股市后遗症不能不防,不能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